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非遺文化迎開學,有趣有益有傳承

發布時間:2024-02-29 14: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王石川(媒體(ti) 評論員)

  又到開學季。據媒體(ti) 報道,在不少學校的“開學第一課”中,非遺文化唱起了主角。或讓孩子體(ti) 驗舞龍項目,或與(yu) 孩子一道剪紙、做燈籠,還有的是讓孩子觀賞木偶戲,甚至有學校把非遺傳(chuan) 承人請進學校,與(yu) 孩子零距離交流,這場精神大餐不可謂不豐(feng) 盛!

  非遺文化迎開學,並非新鮮事,此前不少地方也有“非遺文化進校園”的類似嚐試。但今年開學季的這波陣仗更大,也更讓人印象深刻。非遺文化迎開學,別開生麵,意義(yi) 深遠。對於(yu) 孩子來說,無論看非遺表演,還是動手製作非遺產(chan) 品,都能提升對非遺的親(qin) 近感,乃至愛上非遺。而經過老師、非遺傳(chuan) 承人講解,“大手拉小手”,還可讓孩子生發出使命感,從(cong) 小就立下傳(chuan) 承非遺文化的誌向,做一名“小小非遺傳(chuan) 承人”。

  解鎖非遺文化,有很多種打開方式。當非遺走近青少年,青少年也會(hui) 走近非遺文化;當非遺展現出獨特魅力,青少年也會(hui) 受到非遺奇妙之處的吸引,並在潛移默化中,對豐(feng) 富而燦爛的非遺文化心生敬意,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心存自豪。

  “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這一代人,也屬於(yu) 子孫萬(wan) 代。”無論物質文化遺產(chan) ,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需要保護好。我國是非遺大國,保護好非遺是一項繁重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工作。

  保護非遺,關(guan) 鍵在人。比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明確規定,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性。在這個(ge) 過程中,非遺傳(chuan) 承人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共3057人。另有數據顯示,我國各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已經超過9萬(wan) 名。

  保護非遺,關(guan) 鍵還在於(yu) 後繼有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應當開展傳(chuan) 承活動,培養(yang) 後繼人才。非遺傳(chuan) 承後繼人才是培養(yang) 出來的,也是“熏陶”出來的。讓非遺文化進校園,走進孩子心靈,也許就能讓孩子不知不覺愛上非遺,甚至成長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

  此前,中國航天推出的“天宮課堂”,就在不少孩子心中成功播撒下科學的種子,照亮了孩子們(men) 夢想的天空。如今,很多學校在按下儀(yi) 式感滿滿的“開學鍵”時,不約而同把非遺項目迎進校園,讓非遺傳(chuan) 承人亮出絕活,展現非遺魅力,效果同樣可期。

  當然,不能指望非遺文化在“開學第一課”站上“C位”,就能收獲無數“擁躉”;也不能奢望非遺文化一亮相,就能讓孩子從(cong) 此愛上非遺。非遺傳(chuan) 承是一項需要長期做、用心做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技巧,也需要耐心,需要找到精準的切入點,也需要久久為(wei) 功。由此,才能更好實現非遺文化的係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9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