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龘龘,龘從何來?有什麽字麵背後的意義?
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陳冬冬副教授做客《麵談》。肖開順攝
□ 長江日報記者陳靜茹 實習(xi) 生龔柔佳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hui) 》備受關(guan) 注。本次春晚以“龍行龘龘,欣欣家國”為(wei) 主題。詞語“龘龘”是什麽(me) 意思?有什麽(me) 字麵背後的意義(yi) ?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陳冬冬副教授做客《麵談》,為(wei) 大家解讀文獻中的“龘”字。
記者:中國最早的文獻中記載的“龘”字是什麽(me) 書(shu) 中記載的?怎麽(me) 記載的?是什麽(me) 意思?
陳冬冬:一般認為(wei) 是中國第一部楷書(shu) 字典——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中最早記載此字。《玉篇·龍部》:“龘,龍行龘龘。”形容龍飛行的樣子。
記者:後來經過什麽(me) 演變,有哪些地方用過“龘”?
陳冬冬:說起龘字的演變,其實這個(ge) 字是龖字的異體(ti) 字,其出現更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收錄了“龖”的小篆字形,還將其解釋為(wei) “龍飛貌”,即龍飛騰的樣子。此後的《康熙字典》中收錄了“龖”“龘”兩(liang) 種形式。遼代《龍龕手鏡》認為(wei) “龖”“龘”都是龍飛貌。龖字除了龍行,也有二龍之義(yi) ,北周衛元嵩《元命包敬孟陽》:“震,龖之赫,霆之砉。”蘇元明傳(chuan) :“龖之赫,二龍之怒也。”還有震怖之義(yi) ,明魏校:“二龍叢(cong) 飛,威靈盛赫,見者氣奪。”
記者:“龘龘”與(yu) “龘”有區別嗎?
陳冬冬:兩(liang) 個(ge) 字連用其實就是所謂疊字修辭手法。紅樓夢裏林黛玉認為(wei) 陶淵明《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的修辭效果“淡而現成”,如果把曖曖、依依拆成單字,顯然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具體(ti) 到龘,既然有威靈盛赫的氣勢感,龘龘疊加可以更加突出數量多、威風凜凜的感覺,不是單字可以替代的。
記者:這個(ge) 字有什麽(me) 有趣的典故嗎?為(wei) 什麽(me) 會(hui) 成為(wei) 今年春晚的主題?如何理解?
陳冬冬:這個(ge) 字其實使用不太廣泛,沒有太多有趣的典故。《玉篇》之後,也隻有遼《龍龕手鏡》等少數典籍使用。《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便與(yu) 龍和龍的飛行有關(guan) 。在乾卦中,九五爻被認為(wei) 是最吉利的爻。《易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龍飛上了高空,意味著到了大展宏圖的時候,利於(yu) 出現貴人。中國古代形容皇帝為(wei) “九五之尊”便源於(yu) 此處。同時,《易經》的乾卦有一句話,“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也是將“龍的飛行”和“吉利”相掛鉤的。春晚使用,主要考慮中國人是龍的傳(chuan) 人,取群龍飛行熱鬧、威武的形象,更能襯托出“欣欣家國”國運強盛的吉祥征兆。
記者:跟“龘”類似的生僻字還有垚(yáo)、壵(zhuàng)、瞐(mò)、馫(xīn)、飝(fēi)、犇(bēn)、驫(biāo)、鱻(xiān)、羴(shān)等,古人為(wei) 何有“疊羅漢”式的造字方法?最早是在甲骨文時期就有嗎?
陳冬冬:這種所謂的疊羅漢造字法其實就是象形字中的合體(ti) 象形字,並不一定都是生僻字。這種造字法在甲骨文中存在,常見字林、森,即有甲骨文的對應字形。
具體(ti) 到上述這些生僻字就不一定了,比如前述龘的異體(ti) 字龖見於(yu) 甲骨文,垚字見於(yu) 漢代的《說文解字》,壵出自元代的《藏經字義(yi) 》,相對出現更晚。在中國古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元朝時期,異體(ti) 字大量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hui) 動亂(luan) 分裂,但各種書(shu) 體(ti) 交相發展,異體(ti) 字也得到了發展;而元代的文化政策相對寬鬆,多元文化發展,也促進了異體(ti) 字的流行。
記者:疊字在現在的社會(hui) ,似乎是被賦予了新的含義(yi) ,比如“人從(cong) 眾(zhong) ……”反映人多,你怎麽(me) 看這種現象?
陳冬冬:這反映了網絡特別是手機時代,不少人習(xi) 慣看屏幕上的文字、圖片、視頻,將漢字圖像化閱讀,而相對忽略其表音性、語法規範。可以看懂,但讀出來不好理解,主謂賓的語法結構也不完整。這種做法倒是暗暗符合這些合體(ti) 象形字的本意,且有部分網民喜歡,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
記者:我們(men) 生活在數字時代,“龘”字掀起的生僻字文化浪潮,重新體(ti) 會(hui) 漢字之美,這會(hui) 啟發我們(men) 去重新思考漢字中生僻字的價(jia) 值嗎?
陳冬冬:生僻字例如“龘”,在龍年特殊的背景下的確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yi) ,能夠激發人們(men) 學習(xi) 生僻漢字的興(xing) 趣。當然,作為(wei) 現代人能讀寫(xie) 3000個(ge) 常見字就不錯了。絕大多數文史專(zhuan) 業(ye) 的科班學生也不一定能把《新華字典》附的繁體(ti) 字認全、寫(xie) 全。而“龘”這樣的生僻字,本來是南北朝的晚出字,在古代也並不特別流行。作為(wei) 興(xing) 趣培養(yang) 是可以的,但對於(yu) 普通人,沒有馬上、係統學習(xi) 的必要,留給專(zhuan) 業(ye) 工作者就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