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是一本“金教材”
2月27日,北京民族文化宮三樓會(hui) 議室,簡潔大方、紅灰相間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擺放整齊、書(shu) 香四溢,即日起在全國發行。當日,國家民委在京舉(ju) 行《概論》出版座談會(hui) ,標誌著該教材的編寫(xie) 出版工作圓滿完成。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封麵。
尺寸教材,悠悠國事。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ti) 現國家意誌,是事關(guan) 未來的戰略工程、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編寫(xie) 出版《概論》教材,是完整準確全麵闡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論體(ti) 係的迫切需要,是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的迫切需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專(zhuan) 門強調,編好用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等教材。
國家民委把《概論》教材建設作為(wei) 國家層麵的政治工程,作為(wei) 自立吾理的學術工程,作為(wei) 凝心鑄魂的育人工程,按照高質量思政課教材標準做好編寫(xie) 工作,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實現民族學領域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突破,填補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國家統編教材的空白。
超越傳(chuan) 統王朝斷代史與(yu) 族別史的權威教科書(shu)
2020年11月,教育部確定,由國家民委負責編審一部國家統編教科書(sh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
教材要從(cong) 中華民族整體(ti) 視角出發,對中華民族史觀進行一次全新的梳理,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史料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理論體(ti) 係,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牢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深植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
這是一張極其恢宏的試卷,縱攬上下數千年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發展史、橫貫各民族創造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過去沒有編過,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出版座談會(hui) 現場。
這是一項挑戰性很強的工作,它不隻是教材編寫(xie) ,實際上是要扭轉長期以來人們(men) 頭腦裏固有的一些認知,做理論上的重構和創新,還要把教材的編寫(xie) 與(yu) 理論的研究、學科的建設融合在一起推進,努力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
為(wei) 編好《概論》教材,2022年,國家民委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潘嶽到任後親(qin) 自擔任編委會(hui) 主任,組建了一個(ge) 國內(nei) 頂尖的編寫(xie) 組,匯聚了政治學、社會(hui) 學、文化學、曆史學、考古學乃至建築、藝術等領域,涵蓋了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餘(yu) 位資深學者。
“要堅持以史帶論、論從(cong) 史出,立足中華民族整體(ti) 視角,超越傳(chuan) 統王朝斷代史與(yu) 各族族別史,從(cong) 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維度,展開跨學科論證,宣傳(chuan) 闡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這樣的準則,刻在教材編寫(xie) 組每一位成員的心裏。
經過反複研討、科學論證,《概論》教材的編寫(xie) 框架確定為(wei) 16講。全書(shu) 前兩(liang) 講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論;第三講至第十五講以大量史實,講清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在每個(ge) 曆史階段“三交”演進的曆史脈絡、內(nei) 在規律、主要特征,針鋒相對批駁錯誤史觀,回應理論難點;第十六講立足百年變局,通過中西比較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與(yu)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關(guan) 係。
時間緊,任務重,編寫(xie) 組專(zhuan) 家爭(zheng) 分奪秒,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搜集素材、撰寫(xie) 書(shu) 稿。即使是新冠疫情最嚴(yan) 重的時候,很多專(zhuan) 家雖然染病,也未中斷編寫(xie) 工作。
在編寫(xie) 組專(zhuan) 家的精心打磨、聯合攻關(guan) 下,2023年4月《概論》教材形成征求意見稿,7月下旬試用本編寫(xie) 完成,取得階段性成果——全書(shu) 共16講40餘(yu) 萬(wan) 字,以斷代史為(wei) 經線,以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為(wei) 緯線,緊扣不同時段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發展脈絡,重點講“交”,關(guan) 鍵說“融”,最大特點是“以史帶論、論從(cong) 史出”。
質量是教材的生命線。教材編寫(xie) 過程中,本著邊寫(xie) 邊試邊完善的原則,國家民委於(yu) 2023年先後在包括委屬高校在內(nei) 的全國240多所高校試用,收集到高校近400條反饋意見;召開16場專(zhuan) 題審讀會(hui) ,廣泛征求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外交部等相關(guan) 部門和專(zhuan) 家學者意見,前後7輪逐條逐項修改完善教材,精益求精。
“這是我國第一本關(guan) 於(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教材。”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聖敏表示,“對於(yu) 學者而言,能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編好一本讓各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都能看懂的教材,比寫(xie) 學術著作更難。”
2023年11月,《概論》定稿,交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聯合出版。
接到出版任務後,高教社高度重視,把本書(shu) 出版作為(wei) 全社的“一號工程”全力推進,遴選了20餘(yu) 名具有多元學科背景的專(zhuan) 業(ye) 編輯集中攻關(guan) ,對專(zhuan) 業(ye) 知識、內(nei) 容結構等問題提出優(you) 化完善的有效建議;正式出版前,會(hui) 同民族出版社對書(shu) 稿進行了四輪通讀、兩(liang) 輪質檢,確保打造出經得起曆史檢驗的權威教材。
經過多審多校、交叉互審、印前審讀等流程的精細打磨,正式出版的《概論》教材具有很強的規範性、嚴(yan) 謹性、適宜性,凝聚了相關(guan) 部委、專(zhuan) 家學者和各校師生的智慧,體(ti) 現了各族兒(er) 女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久久為(wei) 功的使命與(yu) 擔當。
具有開創性意義(yi) 的“金教材”
在《概論》出版座談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一致認為(wei) ,《概論》教材站位高遠、主線突出、特色鮮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金教材”,對開展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具有開創性、先導性意義(yi) 。
——首部係統闡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教材。教材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論體(ti) 係建設”的要求,講清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教授何星亮認為(wei) ,教材堅持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用曆史規律、史實史料來實證,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是當前民族學界最前沿、最完備的理論教科書(shu) 。
——首部從(cong) 中華民族整體(ti) 視角解析中華民族曆史的教材。教材立足中華民族這一整體(ti) ,緊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完整客觀地呈現了中華民族曆史,係統全麵地論述了中華民族的融合演進過程。
北京大學教授馬戎認為(wei) ,《概論》教材按照曆史分期詳細介紹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演進過程,在大框架下充實進大量鮮活的史料和豐(feng) 富的圖片,說明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大一統”的多元一體(ti) 格局是如何在幾千年曆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並得以鞏固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首部著眼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史料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理論體(ti) 係的教材。教材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yi) 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是構建中國自主的民族理論體(ti) 係的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共樂(le) 表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以較長的篇幅論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產(chan) 生及其連續發展曆程,闡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演進格局,闡明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史中出論,史論結合,融論於(yu) 史,開創了新的《概論》型敘事模式。
——首部宣傳(chuan) 闡釋中華文明突出特性、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教材。教材揭示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塑造了中華文明精神品格,反映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傳(chuan) 統走向現代、從(cong) 多元凝聚為(wei) 一體(ti) 的大趨勢。
“《概論》構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學理體(ti) 係。”在浙江大學教授沈桂萍看來,《概論》教材闡述了中華文明“五個(ge) 突出特性”,講清楚了中華文明發展演進的方向是“向內(nei) 凝聚”,完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實體(ti) 性的理論建構,為(wei)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打下了學理基礎。
學好用好《概論》教材,推動課程、師資、學科建設
今年3月起,《概論》教材將在民族地區高校投入使用,並逐步向全國高校推廣。用好《概論》教材、開好《概論》課程,是擺在各高校麵前的重要任務。
為(wei) 確保“教材能讓教師講出來、讓學生讀進去”,2023年,國家民委會(hui) 同教育部,先後在全國240多所高校開展《概論》教材試講試用工作,通過舉(ju) 辦教學競賽、遴選示範課教師團隊、開展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等方式,積極做好試用配套資源建設,為(wei) 高校開好《概論》課程創造良好條件。
教師是講好課程的關(guan) 鍵。國家民委采取“集中培訓”和“送課上門”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加強骨幹師資培訓,會(hui) 同教育部在中央民族幹部學院舉(ju) 辦3期骨幹師資研討班,累計培訓200餘(yu) 所高校的教師500多名。教材課程建設團隊還先後赴新疆、內(nei) 蒙古、雲(yun) 南、吉林等地調研,指導課程建設和試用工作。
在出版座談會(hui) 上,國家民委會(hui) 同有關(guan) 部委,對用好《概論》教材作出安排部署,一方麵,充分發揮統編教材作用,民族院校、民族地區院校要開好必修課程,其他高校要用好《概論》教材;另一方麵,支持教材進入各級黨(dang) 校團校,納入各類教育培訓。
各地各高校與(yu) 會(hui) 人員表示,將把講好用好《概論》教材落實到教育教學中,續寫(xie)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的新篇章——
建好“金課”,把教材優(you) 勢轉化為(wei) 教學優(you) 勢,開設一批線上線下優(you) 質公共課、專(zhuan) 業(ye) 課和思政課。雲(yun) 南省民宗委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吳世雄表示,雲(yun) 南將重點做好培養(yang) 高水平教師隊伍、推動教研深度融合、抓好實踐教學、加強業(ye) 務指導等工作,推動各高校把《概論》課程講出政治高度、理論深度、視野寬度和情感溫度,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在雲(yun) 南大中小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鍛造“金師”,支持思政課教師及民族學、曆史學、社會(hui) 學等不同領域教師參加《概論》課程師資培訓。2023年,中央民族大學共派出27名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概論》教材編寫(xie) ,邀請動員包括楊聖敏、嚴(yan) 慶等專(zhuan) 家學者30人組成教師團隊,麵向大二年級近4000人開展試用試講。“通過名師示範、教學比賽等方式,我們(men) 培養(yang) 選拔出一批能精彩講述《概論》教材的中青年骨幹教師。”中央民族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郭廣生說。
打造“基座”,以大學生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建好《概論》課程數字化資源。新疆有多所高校已經開設了《概論》課程,目前已經形成了教材、課件、教案和示範課視頻資源。新疆大學黨(dang) 委常委、副校長劉正江表示,“我們(men) 將結合新疆實際,在教案中有機融入新疆地方性思政資源,做好案例開發,使案例使用恰當貼切。”
錘煉“精品”,《概論》教材是一次全新的史料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理論體(ti) 係的建構,需要不斷發展完善。國家民委將依托與(yu) 《概論》教材出版同步上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課程資源中心”,暢通意見采集渠道,廣泛收集師生意見,認真研判、及時處理。
座談會(hui) 要求,委屬高校和民族地區高校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教書(shu) 育人的主線,相關(guan) 高校要結合本地本校實際,講出亮點實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入腦入心;要加強宣傳(chuan) 推介,綜合利用各類媒體(ti) 平台,充分挖掘教材宣傳(chuan) 素材,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凝聚磅礴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目錄
第一講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基礎理論
第一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基本概念
一、中華民族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基本理念
一、十二個(ge) 必須
二、四個(ge) 共同
三、四個(ge) 與(yu) 共
四、四對關(guan) 係
第三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理論淵源
一、馬克思主義(yi) 理論
二、大一統曆史傳(chuan) 統
三、“兩(liang) 個(ge) 結合”理論成果
第四節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一、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
小 結
思考題
第二講 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
第一節 中華文明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一、地理與(yu) 文明
二、國家與(yu) 民族
三、多元與(yu) 一體(ti)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先鋒隊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一、先鋒隊與(yu) 中華民族救亡圖存
二、先鋒隊與(yu) 中華民族團結進步
三、先鋒隊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
小 結
思考題
第三講 文明初現與(yu) 中華民族起源(史前時期)
第一節 中華民族起源
一、中華大地早期人類與(yu) 文化
二、早期中華文化圈的形成與(yu) 發展
三、區域文化的早期交融
第二節 華夏初立
一、邦國林立
二、王國初統
第三節 中華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一、連續演化
二、創新發展
三、包容開放
四、從(cong) 分到合
小 結
思考題
第四講 天下秩序與(yu) 華夏共同體(ti) 演進(夏商周時期)
第一節 華夏共同體(ti) 的孕育
一、中華文明核心區
二、“內(nei) 服”與(yu) “外服”
三、文字與(yu) 青銅器
第二節 華夏共同體(ti) 的發展
一、周初分封
二、周禮秩序
三、“周道”路網
第三節 華夏共同體(ti) 的成熟
一、從(cong) “諸夏”到“華夏”
二、雜處與(yu) 通婚
三、“同文”與(yu) “共祖”
小 結
思考題
第五講 大一統與(yu) 中華民族初步形成(秦漢時期)
第一節 構建大一統政治秩序
一、中央集權與(yu) 郡縣製
二、藩屬治理體(ti) 係
三、邊疆政權演化
第二節 形成統一經濟體(ti) 係
一、統一度量衡
二、車同軌
三、關(guan) 市不乏
第三節 重塑社會(hui) 生活
一、編戶齊民
二、行同倫(lun)
三、人口遷徙
四、漢人形成
第四節 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一、書(shu) 同文
二、儒學正統
三、列國文化交融
四、中原與(yu) 邊疆互動
小 結
思考題
第六講 “五胡”入華與(yu) 中華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一節 政權並立與(yu) 政製趨同
一、政製趨同
二、中華認同的擴大
三、從(cong) 胡漢分治到胡漢一體(ti)
第二節 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
一、遊牧與(yu) 農(nong) 耕互補
二、平原與(yu) 山地聯結
三、跨族群經濟發展
第三節 社會(hui) 變遷中的結構重組
一、北方部落製的解體(ti)
二、南方族群的編戶化
三、南北族群的雙向遷徙
第四節 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
一、北朝時期西域華化
二、儒釋道文化交融
三、夷夏共祖的曆史書(shu) 寫(xie)
小 結
思考題
第七講 華夷一體(ti) 與(yu) 中華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時期)
第一節 共構政治格局
一、共融的政治秩序
二、兼容的社會(hui) 治理
三、開放的選官體(ti) 係
四、柔性的區域治理
第二節 共塑經濟秩序
一、經濟重心南移
二、參天可汗大道
三、絲(si) 路貿易
第三節 共享社會(hui) 文化
一、兼愛夷夏
二、文化鼎盛
三、唐蕃互動
四、西域新發展
五、衝(chong) 突與(yu) 融合
第四節 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發展
一、安史之亂(luan)
二、五代十國的唐風遺韻
小結
思考題
第八講 共奉中國與(yu) 中華民族內(nei) 聚發展(遼宋夏金時期)
第一節 競逐“中國”正統
一、共尊“中國”認同
二、共築“中國”版圖
三、共承“中國”之製
第二節 共享經濟之利
一、區域經濟交融
二、榷場貿易網絡
三、“宋錢”通行四方
第三節 融會(hui) 社會(hui) 生活
一、族群遷徙
二、族際通婚
三、禮俗嬗變
第四節 融聚“中國”文化
一、儒釋道之合
二、漢字之用
三、文藝之融
小 結
思考題
第九講 混一南北與(yu) 中華民族大統合(元朝時期)
第一節 重建一統
一、統一全國
二、行政大區製
三、多語言政務
四、禮文習(xi) 儒
第二節 經濟統合
一、驛路體(ti) 係
二、發行紙幣
三、農(nong) 牧整合
第三節 胡漢一家
一、族際交融
二、大遷徙大混居
三、文化互融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講 中外會(hui) 通與(yu) 中華民族鞏固壯大(明朝時期)
第一節 鞏固統一政治格局
一、接續大一統
二、建構二元疆域治理體(ti) 製
三、明蒙互動
四、共擊外敵侵擾
第二節 農(nong) 商並舉(ju) 的經濟形態
一、邊疆屯田與(yu) 新作物傳(chuan) 入
二、封貢互市與(yu) 茶馬貿易
三、白銀流通與(yu) 市場統一
第三節 疏通華夷的社會(hui) 風貌
一、北方族群的內(nei) 附
二、農(nong) 牧混合社會(hui) 的成長
三、南方多元社會(hui) 的發展
第四節 互鑒交融的文化氣象
一、儒釋道三教合一
二、儒學教育的推廣
三、多元文化融聚
四、中外文化交流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一講 中華一家與(yu) 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第一節 政治一統
一、疆域鼎盛
二、大一統政治觀
三、因俗而治
第二節 經濟一體(ti)
一、邊疆地區的新開發
二、農(nong) 業(ye) 新發展與(yu) 人口激增
三、邊疆地區驛站係統建設
四、國內(nei) 貿易體(ti) 係成熟
第三節 社會(hui) 整合
一、人口流動
二、交錯雜居
三、族際通婚
第四節 文化交融
一、道統與(yu) 治統
二、“同文”之治
三、藏傳(chuan) 佛教的治理
四、忠義(yi) 精神的推崇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二講 民族危亡與(yu) 中華民族意識覺醒(1840-1919)
第一節 從(cong) 帝製到共和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hui) 的形成
二、晚清政府的“自救”
三、辛亥革命與(yu) 民國肇建
第二節 “中華民族”話語的出現
一、近現代中國認同
二、“中華民族”族稱的出現
三、國家建設的初步構想
第三節 走向自覺
一、共抗西方列強
二、區域經濟互通
三、社會(hui) 文化發展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三講 先鋒隊與(yu) 中華民族獨立解放(1919--1949)
第一節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一、馬克思主義(yi) 的早期傳(chuan) 播
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成立
三、革命新局麵
第二節 革命新道路
一、土地革命與(yu) 長征
二、中華民族先鋒隊
三、全民族抗戰
四、邊區民族治理
五、中國命運的抉擇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
一、邊疆治理
二、社會(hui) 交融
三、治理局限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四講 新中國與(yu) 中華民族新紀元(1949-2012)
第一節 重塑現代中國
一、捍衛國家統一
二、確立黨(dang) 的集中統一領導
三、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製度
第二節 建設中華民族大家庭
一、深化民族平等
二、加強民族團結
三、推動民族互助
四、促進民族和諧
第三節 推動中華民族大進步
一、經濟跨越式發展
二、政治文化認同大凝聚
三、人口流動與(yu) 社會(hui) 融合加速
四、文化共享共傳(chuan) 迅速發展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五講 新時代與(yu)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2012-)
第一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的新挑戰
一、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麵臨(lin) 挑戰
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麵臨(lin) 挑戰
三、社會(hui) 主義(yi) 民族關(guan) 係麵臨(lin) 挑戰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的新思路
一、確立民族工作主線
二、堅持基本方法
三、抓好重點工作
第三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的新成就
一、政治上更加團結統一
二、經濟上更加共富共享
三、文化上更加創新交融
四、社會(hui) 上更加互嵌共融
五、生態文明上更加持續發展
第四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的新路向
一、超大規模現代化之路
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之路
四、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五、和平發展之路
小 結
思考題
第十六講 文明新路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第一節 百年變局與(yu) 中西治理
一、世界格局變遷
二、中西治理體(ti) 係比較
三、現代國家認同困境
第二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提出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的世界意義(yi)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中國實踐
第三節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yu) 世界文明互鑒
一、人類文明新形態及其特點
二、人類文明新路的中國探索
小 結
思考題
閱讀文獻
後 記
監製 | 王翔宇
責編 | 才麗(li) 媛
製作 | 胡曉蝶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周宛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