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著力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能

發布時間:2024-03-01 15: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薇(南京審計大學校聘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不斷提升中國文化感染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背景下,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是推動世界全麵、深入了解中國的重要路徑。世界各個(ge) 國家的文化傳(chuan) 播都受其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彼此存在差異,甚至對一些基本概念和範疇的認知也大相徑庭,開展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必然麵臨(lin) 諸多挑戰。提升中國文化感染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需要在傳(chuan) 播內(nei) 容、傳(chuan) 播方式、傳(chuan) 播效能上下功夫。

  精準施策,提高精準度

  所謂提高傳(chuan) 播的精準度,就是要充分考慮目標受眾(zhong) 的文化背景,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將事實表達與(yu) 價(jia) 值表達相結合、文化對話與(yu) 觀念互通相結合、內(nei) 容敘事與(yu) 情感共鳴相結合。

  當前,我國的對外文化傳(chuan) 播,在以實示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麵做出了較大成績,例如,北京冬奧會(hui) 、杭州亞(ya) 運會(hui) 、成都大運會(hui) 向全球展現了中華文化兼納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氣度;京劇、昆曲等洋溢著“中國風”的演出不斷亮相國際舞台,國產(chan) 影視劇海外熱播。但也要看到,在傳(chuan) 播內(nei) 容方麵,仍存在抽象敘事偏多、具象敘事偏少,剛性說理偏多、柔性闡述偏少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交流模式下,不同國家各有其敘事習(xi) 慣,如集體(ti) 主義(yi) 和個(ge) 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觀敘事的差異、空間性和時間性時空觀敘事的差異,尤其是宏大性和細微性敘事的差異。隻有在充分了解受眾(zhong) 文化背景基礎上進行的交互式對話傳(chuan) 播,才是有效傳(chuan) 播。

  高質量開展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應充分考慮受眾(zhong) 文化心理,將大曆史與(yu) 微敘事相結合,善於(yu) 講述具象真實的故事。具體(ti) 而言,就是要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理論與(yu) 實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通過準確生動的數據、案例、故事等呈現出來。要注重敘事的情感邏輯與(yu) 理性邏輯的結合,將理性敘事蘊含於(yu) 情感敘事之中,在對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的講述中準確說明中國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文化傳(chuan) 統、獨特的基本國情,在國際輿論場形成中國表達、中國修辭、中國語意,激發對外傳(chuan) 播中受眾(zhong) 的情感認同、價(jia) 值認同和文化認同,提升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多措並舉(ju) ,提升覆蓋量

  所謂提升傳(chuan) 播的覆蓋量,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質的規定,既要注重對外文化傳(chuan) 播的有形覆蓋,即覆蓋更多人群;又要注重對外文化傳(chuan) 播的有效覆蓋,即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隨著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國不斷創新對外傳(chuan) 播方式,在拓展多平台傳(chuan) 播渠道、構建多元化傳(chuan) 播議題、提升多模態傳(chuan) 播質效等方麵取得較大突破,通過對多樣傳(chuan) 播形式的運用,有效確保國外受眾(zhong) 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與(yu) 此同時,也存在對外文化傳(chuan) 播渠道相對單一、議題設置能力仍顯不足等問題。

  高質量開展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在傳(chuan) 播方式上,應推動話語主體(ti) 由單一轉向多元、由“獨角戲”轉向“大合唱”。具體(ti) 而言,開展對外文化傳(chuan) 播,除了要通過主流媒體(ti) 提升覆蓋率和持續性,企業(ye) 、民眾(zhong) 等多元主體(ti) 也應共同參與(yu) 話語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和塑造,發揮協同效應。應充分挖掘社交媒體(ti) 、自媒體(ti) 等傳(chuan) 播資源,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促進傳(chuan) 播的智能化,利用國際論壇和對話機製等增加發聲體(ti) 量,便於(yu) 國際受眾(zhong) 接觸信息,以保障有形覆蓋量。在有效覆蓋方麵,應基於(yu) 國家對外傳(chuan) 播戰略,綜合考慮話語傳(chuan) 播目的和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語境、話語對象的文化差異和心理需求等因素,在跨文化思維下,積極設置既包含中國文化理念,又鮮明體(ti) 現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議題,在多樣性、差異性中激發共情、共鳴。同時,培養(yang) 一批熟悉黨(dang) 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的專(zhuan) 門人才,增強“第一視角”開展文化傳(chuan) 播的綜合能力,使中華文化能夠更為(wei) 便捷和生動地呈現於(yu) 國際受眾(zhong) 麵前。

  久久為(wei) 功,增強影響力

  所謂增強傳(chuan) 播的影響力,主要指以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ti) 係和高質量的對外傳(chuan) 播,改變以往國際傳(chuan) 播領域西強我弱的格局,構建相互理解、美美與(yu) 共的國際輿論生態。

  當前,在國際傳(chuan) 播中,西方概念和話語體(ti) 係仍占據強勢地位,同時,麵對中國的日益強大和國際格局的深刻演變,美西方日益表現出對中國製度、道路乃至文化的一係列負麵過激反應,攻擊和抹黑中國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此背景下,我國堅持係統思維,實現輿論工作的內(nei) 外聯動,聚焦國際傳(chuan) 播能力的全維度、全流程、全元素提升,著力解決(jue) 國際輿論鬥爭(zheng) 中“失語”“挨罵”等問題,不斷提升中華文化感染力和影響力。與(yu) 此同時,在向非英語國家傳(chuan) 播、鞏固擴大傳(chuan) 播隊伍等方麵存在一定提升空間。

  高質量開展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需要堅持“天下為(wei) 公”的價(jia) 值理念、秉持“融通天下”的開放姿態、追求“天下無外”的傳(chuan) 播廣度,不斷提升傳(chuan) 播影響力。一方麵,提煉和打造一係列具有標識性、能夠反映和體(ti) 現中國式現代化核心內(nei) 涵的概念和範疇,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ti) 係為(wei) 依托,向世界傳(chuan) 遞中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傳(chuan) 播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包容性、整體(ti) 性、共贏性特征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麵,團結外國專(zhuan) 家學者、外國媒體(ti) 人士、海外華人華僑(qiao) 以及來華外國留學生等,加強與(yu) 國外媒體(ti) 機構交流合作,營造良好國際合作氛圍,多渠道、多語種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曆史故事、闡發中華民族精神、構建文明大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1日 0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