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豐:一段獅舞韻 一份客家情
【山河遺珍】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jun) 李玉蘭(lan) 王洋
“咚咚鏘——”鑼鼓鈸鑔聲傳(chuan) 來,聲震古陂大地。香火爍爍,鑼鼓喧天,雙龍在前,蓆獅緊隨……正月裏,在江西省贛州市信豐(feng) 縣古陂鎮,傳(chuan) 承了幾百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古陂蓆獅、犁獅再次舞動起來,村裏男女老少齊聚一堂,簇擁著獅隊沿街驅災祈福。
循著激越的鼓樂(le) 聲,獅舞追著金光,在空中滾、轉、騰、翻、旋、躍、顛、撲,變換舞姿,一會(hui) 兒(er) 伏身跳躍,一會(hui) 兒(er) 騰空翻轉,一會(hui) 兒(er) 遙望星月……喜、怒、哀、樂(le) 、動、靜、驚、疑等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音樂(le) 鮮明,舞蹈也極富特色,在別處可見不到……”來自外地的遊客莊女士專(zhuan) 程趕到這裏,為(wei) 的就是體(ti) 驗地道的“客家味兒(er) ”。
古陂蓆獅、犁獅是當地謝氏、黎氏創作的以獅子和牛為(wei) 象形的香火獅,是全國罕見的與(yu) 姓氏緊密關(guan) 聯的獅舞。蓆獅起源於(yu) 明末清初,因這種獅的獅身是用兩(liang) 條草席連接而成,也因古陂客家姓氏中的“謝”方言與(yu) “蓆”諧音,故名。犁獅則起源於(yu) 清末,當地黎姓人創作了一種模仿牛犁田的獅舞,用以表現農(nong) 耕場景。
“蓆獅、犁獅承載著信豐(feng) 古陂謝氏、黎氏群眾(zhong) 的一種理想信念、一種生活願景、一種文化追求。”信豐(feng) 縣文化館副館長劉榮生說,蓆獅的出現源於(yu) 家族祠堂落成時的慶祝活動。村民們(men) 製作、表演、觀看獅舞,意在祈福送祥、驅邪辟災,後來這逐漸成為(wei) 一種民俗活動。
“蓆獅、犁獅表演屬於(yu) 信豐(feng) 的客家民係舞蹈,雖然動作原始粗獷,但它們(men) 是原生態的民族舞蹈,具有難以替代的藝術價(jia) 值。”古陂獅舞傳(chuan) 承人謝達章介紹,“乍一看,可能會(hui) 覺得它們(men) 粗糙、簡陋,用的材料是草席、竹片、木片、稻草等。但要把這些東(dong) 西組合成獅舞道具,卻並非易事,大有‘變廢為(wei) 寶’之妙。”
它們(men) 雖同稱獅舞,表演形式與(yu) 全國各地的獅子舞迥然不同:傳(chuan) 統獅舞多是兩(liang) 人獅、單人獅,而蓆獅是由3人舞蹈,還有1位引領者與(yu) 1位逗引者;犁獅則完全不是“獅”而是“牛”,有母牛小牛,還有扮作農(nong) 夫的“扶犁人”。
蓆獅、犁獅具有濃鬱的贛南客家鄉(xiang) 土氣息,剛柔並濟,加上其獨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深受客家人喜愛。它們(men) 融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土著文化於(yu) 一體(ti) ,象征勞動之美,祈願瑞氣臨(lin) 門。經數百年代代傳(chuan) 承,蓆獅、犁獅已化為(wei) 贛南客家人刻於(yu) 骨、溶於(yu) 血、藏於(yu) 魂的鄉(xiang) 愁。
近年來,信豐(feng) 縣進一步加強了對蓆獅、犁獅的保護,把蓆獅、犁獅的製作工藝、道具、曲牌、習(xi) 俗等資料均納入保護範疇,重點打造古陂蓆獅、犁獅專(zhuan) 題展覽館,為(wei) 宣傳(chuan) 推廣蓆獅、犁獅文化,信豐(feng) 縣還開展蓆獅、犁獅進校園活動,並出版蓆獅、犁獅保護成果《橙鄉(xiang) 古韻》等書(shu) 籍。
一麵鼓兩(liang) 麵鑼,一個(ge) 小鑔一個(ge) 鈸。承載著客家曆史、文化、記憶的古陂獅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光芒。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3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