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除三害》:將“浪子回頭”拍得不落俗套
作者:袁雲(yun) 兒(er)
正在上映中的電影《周處除三害》以傳(chuan) 統經典文本為(wei) 原型,進行了大膽的現代化改編。
阮經天飾演的通緝犯陳桂林,得知自己身患絕症生命將盡,想要“死後留名”。當他發現自己在通緝榜排名第三後,為(wei) 了自己的尊嚴(yan) ,他決(jue) 心查出並除掉前兩(liang) 名通緝犯“香港仔”和“牛頭”。影片在劇情結構上與(yu) 古代典故基本一致,陳桂林親(qin) 手除掉了兩(liang) 個(ge) 大惡人,自己心中的惡也得到根除,所以一共是“三害”。
從(cong) 通俗故事的意義(yi) 上看,該片講述了一個(ge) 壞人改邪歸正的過程,表達了“朝聞夕死”的主題。影片人物塑造雖然傳(chuan) 奇,但對其轉變的具體(ti) 過程拍得鋪墊充足、細節生動,因此結局能夠打動人。陳桂林一開始是個(ge) 拿錢辦事的冷血殺手,但“盜亦有道”,警察陳灰對他窮追不舍,他也沒下殺手。老家年邁的奶奶,更成為(wei) 他在這世上唯一的溫情與(yu) 牽掛。這些都說明他心底尚有純真的一麵。
陳桂林一開始“除害”,的確是為(wei) 了給自己漲名氣,但在此過程中,當目睹另外兩(liang) 名惡人給他人和社會(hui) 造成的巨大傷(shang) 害後,他心底的良知逐漸被喚醒。除掉“香港仔”時,他順手解救了被囚女孩。被靈修中心“洗腦”後,他看到素不相識的小男孩中毒,內(nei) 心的善良與(yu) 正義(yi) 讓他站了出來,最終揭穿並鏟除了這個(ge) 黑窩點。在此過程中,他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因此有了片尾行刑前他的閉目流淚,有了他“對不起大家,對不起社會(hui) ”的悔過遺言。浪子回頭的故事雖是老生常談,但《周處除三害》拍得動人,拍得並不俗氣。
陳桂林身上疊加“通緝重犯+身患絕症”兩(liang) 大屬性,本來就已經將戲劇張力拉滿,更何況他還要麵對兩(liang) 個(ge) 比他更危險的惡人。他能否完成目標?那兩(liang) 個(ge) 惡人都是什麽(me) 樣的?陳桂林最終的命運如何?都成為(wei) 觀影期間緊緊揪住觀眾(zhong) 心弦的懸念。除了動作戲拍得刺激,影片出人預料的情節、層層遞進的懸念氛圍、直到結尾還留了一手的反轉都是亮點。
影片英文片名為(wei) 《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豬,蛇和鴿子》),這三個(ge) 動物在佛教中代表“三毒”貪嗔癡,分別對應片中角色。除掉“香港仔”那段拍得更像黑幫複仇,雖然打鬥戲頗具觀賞感,但“香港仔”人物塑造沒那麽(me) 鮮明豐(feng) 滿,對應“嗔”稍顯牽強。
影片最精彩的地方還是在除掉“牛頭”那段。靈修中心的場景看似人畜無害、弘揚真善美,卻隱隱透出一股詭異。當陳桂林肺部X光顯示病症好轉時,不少觀眾(zhong) 還以為(wei) 奇跡出現,老天給了陳桂林一次重生機會(hui) ,沒想到反轉再次發生,靈修中心原來是個(ge) 吃人不吐骨頭的邪教組織。整段劇情反轉不斷,懸疑感十足,牢牢抓住觀眾(zhong) 注意力。
陳桂林最後的“除害”方式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他不僅(jin) 殺了“牛頭”,那些仍舊執迷不悟的信徒們(men) ,也被他毫不留情地除掉。“牛頭”代表的是“貪”,那些信徒代表的則是“癡”。導演黃精甫借陳桂林之手表明,甘於(yu) 愚癡、不能明辨真偽(wei) 是非,同樣也是一種惡。有趣的是,陳桂林恰恰是在靈修中心經過一番“熏陶”後,內(nei) 心的善才徹底覺醒,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黑色幽默。(袁雲(yun) 兒(er)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