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紅線

發布時間:2024-03-04 11:32: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王虎學(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研究所所長)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場和鮮明政治優(you) 勢,也是貫穿於(yu)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這一科學理論體(ti) 係的一根紅線。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必須牢牢把握並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的政治立場和價(jia) 值導向,深刻回答了“我是誰,為(wei) 了誰,依靠誰”等一係列關(guan) 乎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原則性、根本性問題,為(wei) 推動新時代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發展,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遵循。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解決(jue) 好“我是誰”的問題

  “我是誰”的問題,關(guan) 乎黨(dang) 的性質和宗旨、關(guan) 乎黨(dang) 的初心和使命。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是我們(men) 黨(dang) 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人民至上,深刻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回答“我是誰”,是回答“為(wei) 了誰”和“依靠誰”的前提與(yu) 基礎,隻有搞清楚、解決(jue) 好“我是誰”,方知“為(wei) 了誰,依靠誰”,隻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正確定位自身,才能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關(guan) 鍵就是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黨(dang) 性與(yu) 人民性的統一。百餘(yu) 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與(yu) 人民群眾(zhong) 血肉相連、患難與(yu) 共,始終植根人民,密切聯係人民群眾(zho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沿著這個(ge) 方向,我們(men) 必須做也應該做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進行文化創作、創造的堅定擁護者和忠實踐行者,正確認識並處理黨(dang) 性和人民性的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貫主張黨(dang) 性和人民性相統一,並曾多次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闡述。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就要始終站在無產(chan) 階級和人民大眾(zhong) 的立場上,堅持黨(dang) 性和人民性相統一。隻有把黨(dang) 性和人民性結合好、統籌好,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才能夠讓黨(dang) 放心、讓人民滿意。

  解決(jue) 好“我是誰”的問題,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至上,作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ti) 現在文化建設各個(ge) 領域特別是在文學、文化藝術創作上,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始終貫徹人民至上的人民性要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多次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闡述,指出,“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表現的主體(ti) ,把人民作為(wei) 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實踐證明,隻有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近年來,從(cong) 《覺醒年代》《功勳》《我們(men) 的四十年》等主旋律作品變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補給”,到《山海情》《大山的女兒(er) 》等優(you) 秀影視作品熱搜熱議,可以說,我國文化藝術創作堅持人民至上,精品多,質量高,極大地豐(feng) 富並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可見,文化工作者隻有把體(ti) 現黨(dang) 的主張與(yu) 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服務群眾(zhong) 與(yu) 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解決(jue) 好“依靠誰”的問題

  “依靠誰”的問題,關(guan) 乎曆史的主體(ti) 和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問題。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始終堅持人民主體(ti) 地位,鮮明而深刻地回答了“依靠誰”的問題。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我們(men) 黨(dang) 曆來尊重人民群眾(zhong) 的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和實踐作為(wei) 創作的源頭活水,自覺從(cong) 人民的偉(wei) 大實踐和豐(feng) 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ang) 。

  眾(zhong) 所周知,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必須解決(jue) 好“依靠誰”的問題。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既要堅持立足人、紮根人,又要做到引導人、培育人。所謂立足人、紮根人,簡單來說就是在立足於(yu) 人民群眾(zhong) 所關(guan) 心的感性的世俗世界與(yu) 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實現對文化的創造與(yu) 發展。對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guan) 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毫無疑問,文化創造和發展的最深刻的根源,蘊藏於(yu)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實踐活動之中。因此,人民群眾(zhong) 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眾(zhong) ,要用不同的文化反映人民群眾(zhong) 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所謂引導人、培育人,更多的是一種對人在社會(hui) 曆史發展中的主體(ti) 地位與(yu) 作用的肯定,是一種強調關(guan) 心人、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的價(jia) 值取向與(yu) 思維方式,主張在分析和解決(jue) 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曆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要依靠人,還得不斷培養(yang) 時代新人。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早在19世紀就科學預見了社會(hui) 主義(yi) 的新發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並將創造出這種人來”。“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的問題,是發展的、曆史的而非靜態的、抽象的,是隨著社會(hui) 曆史的發展變革而不斷變化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極為(wei) 重視培育“時代新人”,強調“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wei) 重要職責”,他還從(cong) 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培養(yang) 在政治覺悟、思想水平、道德素養(yang) 、精神狀態等方麵同新時代要求相符合的“時代新人”。同樣,做好新時代的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源源不斷地造就出這樣一批“時代新人”。須知,人民群眾(zhong) 是理論創新的主體(ti) 和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zhong) 不但要成為(wei)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接受者,更應該成為(wei)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參與(yu) 者與(yu) 實踐者。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解決(jue) 好“為(wei) 了誰”的問題

  站在誰一邊、為(wei) 了誰的問題,是判斷馬克思主義(yi) 政黨(dang) 的試金石。“為(wei) 了誰”關(guan) 乎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目的、宣傳(chuan) 思想文化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曾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wei) 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chan) 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wei) 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作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武裝起來的政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餘(yu) 年來始終站在人民一邊,始終把為(wei) 了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新時代新征程,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刻回答了我們(men) 黨(dang) 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為(wei) 了誰”的問題。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為(wei) 了誰、宣傳(chuan) 思想文化成果由誰所享有,是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個(ge) 根本性大問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誕生之日起就有這樣一種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推進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過程中始終自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不僅(jin) 回答了而且解決(jue) 了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為(wei) 了誰”的大問題。早在1942年,毛澤東(dong) 同誌就曾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men) 建設先進文化的目的,就是要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鄧小平同誌反複強調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和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世情、國情、黨(dang) 情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黨(dang) 的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要求、任務亦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無論有什麽(me) 樣的變化,也無論如何變化,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根本方向不能變。誠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以人民為(wei) 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wei) 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這個(ge) 根本方向”、“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台階”……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為(wei) 了誰”的問題,充分展現了我們(men) 黨(dang) 深厚的人民情懷與(yu) 強烈的曆史擔當。

  我們(men) 知道,馬克思主義(yi) 將“每個(ge) 人全麵而自由的發展”作為(wei) 未來的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最高目標,可以說,今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所進行的一切實踐活動包括消滅剝削、消除貧苦、保障和改善民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等,最終都是為(wei) 了實現每個(ge) 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而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滿足以及滿足程度如何,則都直接影響到這一終極目標的實現,因為(wei) 每個(ge) 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既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作為(wei) 基礎,也離不開富有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支撐。“治國有常,利民為(wei) 本”。新時代新征程,做好黨(dang) 的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在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提高全民道德素養(yang)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進而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