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皆文章,素人寫作在路上
作者:楊紫涵
日前,以兩(liang) 本詩集“出圈”的“外賣詩人”“素人作家”王計兵,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詩集《低處飛行》。
所謂“素人寫(xie) 作”,多指老本行不是“寫(xie) 字”的普通人,寫(xie) 自己的人生故事。近年來,“快遞小哥”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遞》、“外賣詩人”王計兵詩集《趕時間的人:一個(ge) 外賣員的詩》、女兒(er) 視角下的《我的母親(qin) 做保潔》等書(shu) 籍紛紛麵世,市場銷量上漲,來自社會(hui) 各行各業(ye) 的“素人寫(xie) 作”現象迅速“出圈”。這些一線親(qin) 曆者或見證者,以自述方式記錄個(ge) 人感受,向讀者傳(chuan) 遞出生活中奮鬥不息的內(nei) 在力量。
作家,泛指以寫(xie) 作為(wei) 主業(ye) 的文學創作工作者,也指文學領域有盛名的人。他們(men) 用一支筆寫(xie) 出人間百態、世界萬(wan) 象,他們(men) 筆下的許多文字使讀者情感澎湃。有時候,一部作品甚至能夠改變時代、改變民族的命運。有人稱作家為(wei) “靈魂的工程師”,有人稱作家是“社會(hui) 的書(shu) 記員”,還有人稱作家為(wei) “社會(hui) 的良心”。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寶藏值得挖掘,隻要善於(yu) 發現、善於(yu) 表達,每個(ge) 人都可能成為(wei) 作家。近年來,很多本職工作與(yu) 寫(xie) 作不太相關(guan) 的人紛紛拿起筆,記錄自己平凡的生活,向全社會(hui) 傳(chuan) 播正能量。他們(men) 在工作生活之餘(yu) ,質樸、執著地書(shu) 寫(xie) 自己的人生故事,這種現象被評論者稱為(wei) “素人寫(xie) 作”,他們(men) 共同譜寫(xie) 了一曲屬於(yu) 平凡人的讚歌。
詩意在路上
隨著快遞行業(ye) 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人加入“快遞小哥”“快遞小姐姐”的行列。在日夜兼程、風雨無阻中,他們(men) 自有一番獨特的人生體(ti) 驗。有一種生活狀態叫作“在路上”,這也正是快遞員每日真實的生活寫(xie) 照。既然“在路上”,自然就會(hui) 有很多見聞和想法,一些快遞員將其寫(xie) 下來。
“快遞小哥”胡安焉一直喜歡讀書(shu) ,雖然工作在不停變動,但是他對閱讀的興(xing) 趣卻絲(si) 毫沒有減退。在成為(wei) 快遞員前,胡安焉曾將自己在物流公司的夜班經曆寫(xie) 下來發表在網上,獲得了許多讀者的關(guan) 注。後來,胡安焉邊工作、邊將工作中發生的事記錄下來,攢著攢著便攢出了一本書(shu) ,這便是《我在北京送快遞》。胡安焉的書(shu) 寫(xie) ,字裏行間的質樸和真實撲麵而來。他的寫(xie) 作並非完全平鋪直敘,在字裏行間閃爍的詩意中,讀者們(men) 能夠感受到一種熟悉的溫暖。
去年10月,當《趕時間的人:一個(ge) 外賣員的詩》獲得江蘇省第八屆紫金山文學獎的消息傳(chuan) 出時,這本書(shu) 的作者——外賣員王計兵仍然“在路上”。他給自己的獎勵是提前收工。王計兵自己就是那個(ge) “趕時間的人”,而“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隻有一站和下一站”。在他眼裏,外賣員是“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ge) 人間不斷地淬火”的人,他“笨拙地愛著這個(ge) 世界”,並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從(cong) 歲月的刻痕中,王計兵打撈出詩,這是生活的積澱,也是人生的智慧。外賣員這份工作讓他看到了大千世界,也讓他從(cong) 靈魂中反芻出詩句。也許,這便是他能夠成為(wei) 一名作家的原因——他首先是一名外賣員,其次才是寫(xie) 了三部詩集的“素人作家”。
人間煙火味
2017年,《我是範雨素》這篇文章開始在網上轉載,開頭一句是“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shu) ,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wei) 拙劣”。範雨素所寫(xie) 的事情都是她真實的人生體(ti) 驗。她喜歡讀書(shu) ,也向往文學作品中的生活,甚至幻想過成為(wei) 中國的第歐根尼(古希臘哲學家)。不過,她沒有如自己設想的那樣成為(wei) 一名作家,而是來到北京成為(wei) 一名家政工作者。理想與(yu) 現實之間的差距,讓範雨素有了一些感悟,集在一起就成了《我是範雨素》。很多人喜歡這篇文章。因為(wei) 範雨素以幽默的語氣將自己過往的生活講出來。但是,真正令人感動的,卻是她意識到生活中善良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範雨素自問“活著總要做點什麽(me) 吧?”她走上街頭,將自己的善意釋放給遇到的陌生人。她的大女兒(er) 下班後將飲料送給一位拾廢品的老奶奶。這些人間煙火中的暖意,可能很渺小、微不足道,卻足以慰藉心靈。成名後,範雨素辭去育兒(er) 嫂的工作,把更多精力花在寫(xie) 作上,偶爾打打零工。去年,範雨素第一部長篇小說《久別重逢》出版。
日常生活中自有真意,當生活經驗累積了八十年,講述出來便成了文學。八十歲那年,楊本芬奶奶的作品《秋園》出版了,她將一段“媽媽與(yu) 我”的往事娓娓道來。八十三歲時,這位“奶奶作家”的第四本書(shu) 《豆子芝麻茶》出版。人至耄耋,一些事自然看開了、看淡了、看懂了。楊本芬是嶽陽人,豆子芝麻茶是她從(cong) 小喝到老的飲品。她的母親(qin) 臨(lin) 終前,叮囑女兒(er) 給兒(er) 子沏茶時“不要放豆子,多放些芝麻”。這些芝麻豆子般的往事,透露出母親(qin) 對孩子最深沉的愛。有人稱楊本芬是“廚房裏的奶奶作家”,而這浸潤著煙火氣息的廚房正是楊本芬“用筆趕路”的起點和歸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作家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實三百六十行,也行行出作家。文學上的“素人”,其實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大多是行家裏手。他們(men) 對自己所從(cong) 事的工作有著深刻的體(ti) 會(hui) 和認知,珍惜每一個(ge) 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感受每一次欣喜與(yu) 失落。
“素人作家”中,陳年喜說“活著就是衝(chong) 天一喊”,正像他故鄉(xiang) 的秦腔;在家鄉(xiang) 崗坡上放羊的李鬆山在羊群覓食時為(wei) 自己畫像,並不斷在平淡生活中挖掘深刻的道理;小詩人薑二嫚的詩作,用童真的言語慰藉了不少迷茫在俗世中的心靈……“素人寫(xie) 作”其實並不遙遠,它可能就在我們(men) 身邊。
近年來,隨著社會(hui) 的進步,各行各業(ye) 都在蓬勃發展,各個(ge) 領域都有太多故事要講,有太多情感要表達,有太多精彩要向全世界分享。“素人寫(xie) 作”的興(xing) 起,正是這種時代精神的反映。生活中處處有詩意,你我閑暇時不妨拿起一支筆,嚐試去描述屬於(yu) 自己的精彩。(楊紫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