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通俗而靈動地呈現一部“中古文化百科全書”

發布時間:2024-03-04 14:55:00來源: 文匯報

  ■寧稼雨

  中華書(shu) 局近期推出的一套重要圖書(shu) 是陳引馳教授主編的“中華經典通識”叢(cong) 書(shu) ,讀了其中劉強教授所寫(xie) 《〈世說新語〉通識》,有些感想。

  劉強為(wei) 國內(nei) 知名《世說新語》研究專(zhuan) 家,由他倡導的“世說學”研究已經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是學界《世說新語》研究的重要收獲。由他操觚撰寫(xie) 這本書(shu) 可謂正當其人。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定位是把中華傳(chuan) 統經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薦給社會(hui) 普通讀者,其中包含兩(liang) 個(ge) 方麵要點:一是需要有對於(yu) 某部中華傳(chuan) 統經典的具有學術性、知識性含金量的內(nei) 容交代,二是需要有適合社會(hui) 上普通讀者閱讀學習(xi) 的文字風格。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應該說這本書(shu) 都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目的。

  從(cong) 內(nei) 容知識傳(chuan) 授的角度看,《世說新語》其書(shu) 包羅萬(wan) 象,有“中古文化百科全書(shu) ”之譽。從(cong) 當代學術史的角度看,在研究魏晉時期的各個(ge) 學科領域學術論著中,絕大多數都或多或少地使用援引了《世說新語》的材料。可見其書(shu) 覆蓋魏晉文化範圍之廣。如此廣袤複雜的內(nei) 容,還需要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加以表達,確非易事。但有過多年百家講壇和各地書(shu) 院講演經驗的劉強對此卻能夠駕輕就熟,紛紜複雜的《世說》書(shu) 中內(nei) 容經他妙手經營,呈現出簡明有序的結構內(nei) 容。

  全書(shu) 分為(wei) 五章,第一章“《世說新語》是怎麽(me) 來的”,其中第一節“到底是誰寫(xie) 了《世說新語》”,梳理了關(guan) 於(yu) 《世說新語》作者問題的幾種主要說法,並提出自己的傾(qing) 向性意見;第二節“從(cong) 《世說》到《世說新語》”,介紹《世說新語》這個(ge) 書(shu) 名的來曆演變,正本清源;第三節“分門別類有講究”,係統梳理介紹曆史上《世說新語》卷次和分門方式的演變過程。第二章“《世說新語》的編撰藝術”,其中第一節“‘人之書(shu) ’與(yu) ‘分類學’”,概括介紹《世說新語》其書(shu) 以分門別類方式搭建的人字大廈;第二節“‘關(guan) 係網’與(yu) ‘故事鏈’”,梳理分析《世說新語》表麵零散的故事背後,由時間縱線和門類橫線構成的書(shu) 中主要人物的“關(guan) 係網”和“故事鏈”;第三節“立體(ti) 誌人法”,介紹《世說新語》借用並改造史傳(chuan) 筆法中“互見之法”,形成寓評價(jia) 議論於(yu) 客觀描述之中的寫(xie) 人方法;第四節“變史家為(wei) 說家”,通過對《世說新語》取材範圍的追蹤梳理,總結出其“變史家為(wei) 說家”的文體(ti) 性質。第三章“‘清談全集’的思想光影”,第四章“‘魏晉風度’的魅力舞台”分別從(cong) 思想和行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麵,全麵梳理和陳述《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社會(hui) 內(nei) 容,是《世說新語》一書(shu) 的主體(ti) 內(nei) 容。第五章“‘世說學’:經典的形成與(yu) 影響”則通過《世說新語》一書(shu) 的深遠影響,總結“世說學”的形成。

  可以說,這樣的排兵布陣全麵概括了《世說新語》的精華內(nei) 容所在,準確傳(chuan) 達了該書(shu) 覆蓋的魏晉文化的全麵情況,對於(yu) 普及《世說新語》暨魏晉文化知識,可謂功莫大焉。

  能夠將如此紛繁的內(nei) 容麵麵俱到又如數家珍地陳列出來,已是難能可貴。然而該書(shu) 更為(wei) 成功的地方是作者能夠用淺顯而通俗的語言把這些內(nei) 容描述得詳盡充分,這也正是專(zhuan) 業(ye) 學者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學養(yang) 知識形成的專(zhuan) 業(ye) 話語體(ti) 係轉變成為(wei) 大眾(zhong) 話語的難點,同時也是成功之所在。比如前言的題目“《世說新語》是本怎樣的書(shu) ”,如果換成學術話語體(ti) 係,很可能會(hui) 變為(wei) “《世說新語》其書(shu) ”(或作者最初擬定的“書(shu) 名之謎”),看上去隻是幾個(ge) 字的變化,但實際上卻是麵向大眾(zhong) 還是麵向象牙塔兩(liang) 種不同的語用取向問題,能夠看出作者在這一點上的堅定立場和貫穿全書(shu) 的風格。這應該是該書(shu) 重要的亮點。

  除此之外,作者又並不滿足於(yu) 隻是做《世說新語》的翻刻機和傳(chuan) 聲筒,而是把自己研究《世說新語》的重要心得匯入其中,用自己獨特的觀察和認知視角去引領讀者解讀這部重要經典,在一部普及讀物中展示自己的學術個(ge) 性。比如,學界對《世說新語》乃至魏晉風度玄學思想文化淵源的解讀,盡管也基本認同哲學界公認的融合儒道兩(liang) 家思想的判斷,但一般情況下,還是多從(cong) 老莊思想角度切入,強調魏晉玄學與(yu) 風度中偏重老莊出世隱逸思想的一麵來解讀。而劉強則另辟蹊徑,特別注重從(cong) 《世說新語》與(yu) 《論語》思想的聯係和比較中去解讀認識魏晉文化內(nei) 涵,從(cong) 而體(ti) 現其“雙語”體(ti) 係。這無論是在《世說新語》的學術研究語境,還是在普及介紹的讀物中,都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再比如,盡管《世說新語》書(shu) 中沒有收錄陶淵明本人的故事,但作者在解讀魏晉名士的很多行為(wei) 方式時,每每將飲酒、隱逸等各種風流表現與(yu) 陶淵明相聯係。這些源自於(yu) 作者對於(yu) 二者關(guan) 係的一個(ge) 基本理解:陶淵明是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這些充滿學術個(ge) 性的見解表述鑲嵌於(yu) 《世說新語》與(yu) 魏晉風度故事的一般敘述中,更加顯得虛實相間,錯落有致,給人以靈動騰挪的動態美感。這又是該書(shu) 另一成功之處。

  盡管如此,如果從(cong) 追求完美乃至求全責備的角度看,我感覺該書(shu) 還是有一些可以提升和充實的空間。

  比如,《世說新語》能夠被稱為(wei) “中古文化的百科全書(shu) ”,可見其所涉覆蓋內(nei) 容之廣博。該書(shu) 涉及《世說新語》內(nei) 容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清談活動和名士生活行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麵。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固然也是《世說》其書(shu) 展示魏晉風度的重要窗口,但縱觀《世說新語》全書(shu) ,我個(ge) 人認為(wei) 還有相當程度的可補充空間。比如,與(yu) 清談活動密切相關(guan) 的還有人物品藻活動。人物品藻活動不僅(jin) 對漢魏以來的人才選拔起到過決(jue) 定性作用,而且對中國文學藝術批評的鑒賞傳(chuan) 統建構形成產(chan) 生了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所以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美學竟是出發於(yu) 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範疇、形容詞發源於(yu) 人格美的評賞。”《世說新語》不但專(zhuan) 設“品藻”門類,其他門類中也有許多與(yu) 人物品藻相關(guan) 的內(nei) 容。如此重要的內(nei) 容被忽略掉,不能不說是一個(ge) 缺憾。

  還有,《世說新語》記事上自漢末,下至東(dong) 晉末,長達三百餘(yu) 年。此間社會(hui) 環境和文化潮流都發生許多重大變化。這意味著,《世說新語》其書(shu) 中所反映的社會(hui) 文化內(nei) 容,並非一個(ge) 靜止不動的平板二維圖,而是一個(ge) 充滿流動軌跡的動態四維圖。理解這一點,並將其貫徹在《世說新語》的解讀分析中,也十分必要。仍舊以人物品藻為(wei) 例,不同時段的品藻評價(jia) 標準不同。漢代號稱以孝治天下,將品德作為(wei) 人物品藻的最高標準;而當人物品藻失去其選拔人才的實際功用後,其評價(jia) 標準便逐漸向審美性方麵轉化。這些情況在《世說新語》中都有非常充分而精彩的記錄。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些規律特點再來解讀詮釋《世說新語》和魏晉風度,尤其是將此深奧的理論問題繼續化為(wei) 深入淺出的話語表達出來,庶幾會(hui) 更加立體(ti) ,更加入木三分。

  (本文作者係南開大學中文係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