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墨脫的枇杷熟了

發布時間:2024-03-05 11:35:00來源: 西藏日報

  本報記者 謝筱純 王珊

  俗話說得好,人勤春來早。林芝市墨脫縣2024年的春天早已到來——這裏的白肉枇杷,成熟了。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墨脫縣墨脫村村民委員會(hui) 副主任羅布央宗動身赴北京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前,決(jue) 定帶上一些白肉枇杷和茶葉等當地特產(chan) 。

  “應該讓更多人了解我們(men) 美麗(li) 的家鄉(xiang) 。”羅布央宗一邊收拾行囊,一邊這樣說。

  如今,枇杷種植已經成為(wei) 墨脫縣群眾(zhong) 增收的新亮點。

  走在德興(xing) 鄉(xiang) 德興(xing) 村的茶園裏,墨脫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薑帆向記者介紹著與(yu) 茶樹套種的新品種白肉枇杷果樹,“這裏種的都是早春就能成熟的‘三月白’枇杷,果子清甜可口,葉子能熬枇杷膏,花兒(er) 也能製茶。”

  這白肉枇杷樹渾身是寶,但當初村民們(men) 卻都不看好。

  先前,墨脫縣不僅(jin) 有野生種橢圓枇杷的古樹群落,還引進了“大五星”品種的紅肉枇杷。雖然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植枇杷樹,但由於(yu) 群眾(zhong) 疏於(yu) 管理,結出來的果實又小、味道又酸,賣相也不好,被冷落在一邊。

  2021年11月,墨脫縣政府與(yu) 福建省農(nong) 科院簽訂合作協議,決(jue) 定引進白肉枇杷品種和技術資源。2022年1月,一株株白肉枇杷在墨脫縣紮了根。

  “剛開始種的時候,那真是天天得拿著尺子去量枇杷樹坑。”薑帆一邊打趣,一邊向記者介紹。原來,為(wei) 了白肉枇杷樹茁壯生長,一棵樹下要埋60斤的肥料,至少需要挖80厘米乘以80厘米的坑。

  “但當時大家都想省事兒(er) ,坑挖得一個(ge) 比一個(ge) 小,有的人不情不願地挖個(ge) 50厘米的坑,甚至還有30厘米的。在監督下,很多人返工了好幾次才把這坑挖標準。”德興(xing) 鄉(xiang) 德興(xing) 村村民旺紮說。

  2023年,第一批種下的白肉枇杷首次掛果。“當時地東(dong) 村的7棵樹掛了14串枇杷果,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個(ge) 果子,40多個(ge) 人一起分,每個(ge) 人都隻能嚐到一丁點兒(er) 。”在背崩鄉(xiang) 地東(dong) 村的茶果套種園裏,薑帆對記者說。

  “雖然數量少,但嚐過果子的人都覺得這果子大、甜度高、口感好,而且是新品種,將來應該很有市場。可是即使這樣,願意主動學習(xi) 種植白肉枇杷果樹技術的人還是沒幾個(ge) 。每次村裏發信息通知大家來茶園裏學習(xi) 怎麽(me) 種植、怎麽(me) 管護時,應答的人都寥寥無幾。”地東(do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高榮說。

  (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種不好怎麽(me) 辦?像之前的紅肉枇杷一樣賣不出去怎麽(me) 辦?從(cong) 種植到大量結果期間的等待時間看不到效益怎麽(me) 辦?揣著疑惑與(yu) 不安,群眾(zhong) 即使看到了白肉枇杷的潛力,依然信心不足,抱著觀望態度。

  “你看旺紮,他現在已經有了比較豐(feng) 富的白肉枇杷種植技術經驗了。除了他,目前縣裏還有15名本土白肉枇杷種植技術人才。我們(men) 不僅(jin) 要種樹,還要樹人,給墨脫縣留下帶不走的人才,讓他們(men) 帶動其他群眾(zhong) 通過科學種植致富。在他們(men) 的努力下,群眾(zhong) 都被調動起了積極性。而且,將來白肉枇杷的出售還有政府兜底。”薑帆說。

  “今年年初,我們(men) 村光通過向西藏邊城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出售1900多枝白肉枇杷樹的枝條,就收入了近10萬(wan) 元。”針對種植到大量結果期間的效益問題,高榮補充道,像“三月白”這樣的新品種果樹枝條,可以用於(yu) 嫁接或繁殖新的枇杷植株,因此一些園藝公司和種植戶會(hui) 特意進行收購。而德興(xing) 鄉(xiang) 德興(xing) 村和荷紮村的村民們(men) ,最近也按照50元一枝的價(jia) 格出售白肉枇杷果樹的枝條,獲得了超10萬(wan) 元的收入。

  不愁技術、不愁銷路,甚至不賣果子賣枝條都能賺錢,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起來了。“現在,隻要群裏一說要到地裏看果樹,一說要培訓種植技術,報名的人那是一個(ge) 接一個(ge) 。”高榮笑著說。

  草木為(wei) 萌蘖吐芽蓄力、為(wei) 春來開花攢勁,記者在墨脫感受到的“春意”,是來自幹部們(men) 心中蓬勃的幹勁兒(er) 和群眾(zhong) 勤勞致富的精氣神。

  從(cong) 種樹挖坑都要“討價(jia) 還價(jia) ”,到果樹管護“一呼百應”,這背後是群眾(zhong) 的轉變。在“扶誌”又“扶智”的點滴潤澤下,群眾(zhong) 的思想逐漸成熟,如同此時墨脫縣的白肉枇杷一般,是甜的。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