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堂委員:我國5000萬失能老人長護人員極為短缺 建議多渠道增加供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楊傑 秦珍子 楊月 朱彩雲(yun) )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97億(yi) 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約為(wei) 1/5,總數5000萬(wan) 人左右。“這些失能老人難以獨自生活,照料的家人身心俱疲、不堪重負,不少老人則因照護不當而生存質量下降、生命尊嚴(yan) 有失。”在今天上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hui) 議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全國政協委員馬建堂說,更好地滿足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減輕家人負擔、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已成為(wei) 我國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亟待解決(jue) 的突出問題。
我國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多靠家人承擔,具有專(zhuan) 業(ye) 知識的長護人員極為(wei) 短缺。為(wei) 此,馬建堂建議,要多渠道增加長期護理人員的供給,將有意願的農(nong) 民工和失業(ye) 人口進行必要培訓後,精準提供給有需要的失能老人。
與(yu) 此同時,擴大職業(ye) 學院醫療衛生、長期護理、醫養(yang) 照護等專(zhuan) 業(ye) 招生規模,培養(yang) 有意願進入長期護理行業(ye) 的醫務人員、專(zhuan) 業(ye) 照護師、康複治療師、醫養(yang) 照護人員等,滿足中高收入家庭失能老人護理需求,並加大對家庭護理人員和護理介紹機構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長護人員的專(zhuan) 業(ye) 技能和介紹機構的規範化水平。
此外,還要鼓勵失能老人輔助器具的生產(chan) 與(yu) 使用,以方便失能老人的生活,減輕照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為(wei) 照顧好失能老人,我國開始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工作,自2016年啟動試點後,已擴大到49個(ge) 城市。馬建堂指出,目前試點城市偏少,試點城市保險範圍也限於(yu) 城鎮職工;籌資渠道單一,多為(wei) 醫保個(ge) 人賬戶劃轉和財政補助;給付項目偏少,支付對象大多限於(yu) 長期重度失能人群和在醫療機構、專(zhuan) 門養(yang) 老機構的護理服務。
為(wei) 此,馬建堂建議盡快從(cong) 試點城市轉向全部城鎮,從(cong) 城鎮職工推廣到全部城鎮居民,有條件的地區還可推廣到農(nong) 村;積極探索多元化籌資渠道,盡快建立個(ge) 人繳費、單位繳費、醫保統籌基金劃轉、政府財政補貼和公益慈善基金多方共擔的籌資機製;給付項目要在科學精算和科學失能等級評估基礎上,將適當的居家照護、中度失能的醫院照護、養(yang) 老機構照護納入支付範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