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從全國兩會看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5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從(cong) 去年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到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係統闡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一次對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進一步作出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
海內(nei) 外高度關(guan) 注,代表委員深入討論,全國兩(liang) 會(hui) 傳(chuan) 遞出以新質生產(chan) 力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明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主攻方向
今天的中國,正向“新”而行、向“新”而進。
2024年1月14日,“BYD EXPLORER NO.1”(比亞(ya) 迪“開拓者1號”)滾裝船抵達深圳港小漠國際物流港。1月15日,搭載5000多台新能源車的比亞(ya) 迪“開拓者1號”滾裝船舉(ju) 行首航儀(yi) 式,駛往歐洲的符利辛根港和不來梅哈芬港。新華社發
看大江南北,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新三樣”去年出口突破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增長29.9%。
觀浩瀚宇宙,中國航天2024年預計發射約百次,多個(ge) 衛星星座加速組網,探索星辰的腳步正化作產(chan) 業(ye) 發展的動能。
2024年2月3日11時06分,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廣東(dong) 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DRO-L星、智星二號A星、東(dong) 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號01-02星、星時代-18-20星以及NEXSAT-1星等9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安迪 攝)
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這個(ge) 春天,圍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各部門各地方各行業(ye) 都積極行動起來,謀新策、出實招、善作為(wei) 。
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思想的指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站在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的高度,立足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時代背景,明確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攻方向。
加大創新力度——
位於(yu) 廣東(dong) 東(dong) 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猶如超級顯微鏡,能“看清”物質微觀結構。
“掌握更多關(guan) 鍵核心技術,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持續注入活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誌嘉委員定下目標,進一步推動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產(chan) 出。
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等高端裝備研製取得長足進展,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廣西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工廠,8位院士領軍(jun) 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佐平代表充滿信心表示,通過創新驅動,力爭(zheng) 到2025年實現第二次存量倍增。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
一座座工廠裏,人形機器人執行搬運、裝配等任務,科幻開始走進現實。
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qiao) 紅委員看來,人工智能與(yu) 人形機器人深度融合,將有針對性地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
完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5G“進工廠”“入海港”“下礦井”,建設數十個(ge) 區域級和產(chan) 業(ye) 集群級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中國移動浙江公司持續推進企業(ye) “智改數轉”。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董事長楊劍宇代表幹勁十足:“今年將進一步支持製造業(ye) 從(cong) ‘5G+’向‘AI+’‘聯創+’延伸拓展,更好助力浙江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ye) 基地。”
方向明確,腳步就更加紮實。
不少代表委員表示,將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科研條件等,積極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把握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踐要求
空氣也能“造”糖!借助最新生物技術,約17個(ge) 小時,可將二氧化碳精準合成為(wei) 不同類型的糖。
“相比傳(chuan) 統製糖方式,實現了從(cong) ‘年’到‘小時’的跨越。”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e) 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延和代表率領團隊“十年磨一劍”,不斷拓寬生物技術新賽道。
生物製造,把車間“裝”進小小細胞;生物醫藥,將健康帶給千家萬(wan) 戶……生物經濟邁上新台階,為(wei) 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進行曲增添又一個(ge) 重音。
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從(cong) 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代表委員們(men) 表示,創新曲線上揚彰顯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底氣。
讓這樣的底氣更足,要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實踐要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忽視、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產(chan)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一級級提升,新型工業(ye) 化的藍圖也日益清晰——
全省經濟總量突破13萬(wan) 億(yi) 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3.39%,高新技術企業(ye) 達7.5萬(wan) 家……廣東(dong) 2023年成績單,成為(wei) “中國製造”躍升的縮影。
廣東(dong) 高科技產(chan) 業(ye) 商會(hui) 會(hui) 長王理宗委員去年走訪了上百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實地感受創新脈動:“增強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是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的‘前哨’。”
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一項項攻克,強化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
“整體(ti) 良率達到新高度!”中國電科最新批次碳化矽MOSFET器件測試結果出爐。這條6英寸第三代半導體(ti) 工藝線,將為(wei) 新能源汽車提供更多優(you) 質芯片。
“中國‘芯’蓄勢待發。”中國電科產(chan) 業(ye) 基礎研究院副院長郭宏偉(wei) 代表說,我們(men) 將持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布局,護航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數字經濟發展。
創新體(ti) 係布局一步步優(you) 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注入源頭活水——
建設全國首個(ge) 智能醫學工程專(zhuan) 業(ye) ,組建醫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平台……天津大學加速布局腦機接口、應急醫學等新賽道。
“緊跟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方向,在重點方向、關(guan) 鍵領域持續優(you) 化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打造高層次科研平台、構建高水平科創團隊。”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dong) 委員說。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
甘肅,戈壁灘上風機林立,光伏板鱗次櫛比,綠色電力跑出“加速度”。
蘭(lan) 石集團能源裝備研究院副院長範飛代表說,要以構建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ti) 係為(wei) 抓手,提升綠色技術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水平,推動更多綠色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
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堵點卡點
安徽淮北,年產(chan) 量60萬(wan) 噸的乙醇生產(chan) 裝置開創了一條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新路線。
“我們(men) 要進一步破解科研和產(chan) 業(ye) ‘兩(liang) 張皮’問題。”該裝置技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中民委員呼籲,探索更加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方式。
問題是時代的考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深化科技體(ti) 製、教育體(ti) 製、人才體(ti) 製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要扭住創新“牛鼻子”,讓科技成果加速轉化落地。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dong) 委員說,科技創新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支持民營企業(ye) 敢創新、多創新,有助於(yu) 加速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
——要下好改革“先手棋”,不斷破除製約發展的藩籬。
江蘇,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製度,推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今年將加強改革係統性部署、集成性支持,不斷厚植一流創新生態體(ti) 係,讓創新源泉充分湧流。”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代表說。
吉林省長春市市長王子聯代表表示,要打通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的有效路徑,突出需求導向,加快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要打造人才“強引擎”,促進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教育的產(chan) 出是人才,人才的產(chan) 出是科技創新成果。”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代表看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緊密關(guan) 聯,“將科技創新路徑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路徑、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教育發展路徑統籌協調,推動‘願景圖’早日成為(wei) ‘實景圖’。”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還需要一大批大國工匠。”知乎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源委員帶來以高質量技能人才供給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提案。
前景光明,使命催征。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關(guan) 鍵之年要有關(guan) 鍵之為(wei) 。以“新”主導,以“質”為(wei) 勝,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大地匯聚起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時代洪流。
文字記者:董瑞豐(feng) 、溫競華、張泉、宋晨、陳剛、段續、馬曉成、黃慶剛、周穎、梁姊、魏一駿
海報設計:薑子涵
編輯:王乃水、金地、郭昱、程昊、薑子煒
統籌:王潔、方思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