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青年為新質生產力貢獻創新力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的工作和人工智能(AI)密切相關(guan)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新質生產(chan) 力,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坐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內(nei) 的周鴻禕聽到這句話時,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和興(xing) 奮。在他看來,從(cong) “互聯網+”到“人工智能+”,國家正在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為(wei) 引擎的新質生產(chan) 力,這極大地鼓舞了從(cong) 業(ye) 者的信心。
會(hui) 場外,AI領域創業(ye) 者、清華大學博士生秦禹嘉幾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新質生產(chan) 力”這5個(ge) 字。他意識到一扇新的發展大門正在向青年創業(ye) 者打開。
讀博期間,秦禹嘉和多位來自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組成青年創業(ye) 團隊,利用大模型技術創業(ye) 。“希望AI技術能幫助人們(men) 將原本需要8小時完成的工作縮短至1小時,這會(hui) 使財務人員整理報表的速度提升好幾倍。”近日,秦禹嘉在做客中國青年報《青年茶座·兩(liang) 會(hui) 青年說》節目時表達了如此願景。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chan) 業(ye) 發展部處長、正高級經濟師於(yu) 鳳霞用“三高”解析新質生產(chan) 力的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她表示,高科技領域呈現出技術創新群發性突破、迭代加速等特點,在很多產(chan) 業(ye) 領域的應用趨於(yu) 成熟,已催生了有重大影響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效能體(ti) 現為(wei) 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提高;高質量表現為(wei) 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3個(ge) “高”不是割裂的,是融合的。
“過去我們(men) 的生產(chan) 良率(產(chan) 品質量指標)為(wei) 92%,現在借助AI技術,已經達到96%-98%。”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dong) 生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用一組數據說明人工智能對帶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發展的重大影響。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技術是推動中國製造業(ye) 向高端發展的關(guan) 鍵要素,能助力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青年創業(ye) 者正成為(wei) AI賽道的主力軍(jun) 。數字人、AI製圖……許多年輕人在社交平台曬出創業(ye) 創意,互相交流經驗。
不久前,清華大學與(yu)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團隊成功進行首例無線微創腦機接口臨(lin) 床試驗,脊髓損傷(shang) 患者可以通過腦電活動驅動氣動手套,實現自主喝水等腦控功能。“青年群體(ti) 湧現出來的創新活力和熱情,對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是非常好的現象。”於(yu) 鳳霞說。
秦禹嘉在實踐中發現,創業(ye) 剛起步的年輕人因缺少行業(ye) 經驗,容易找錯方向,在釋放技術潛力、賦能創新領域上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對此,周鴻禕建議年輕人在創業(ye) 時要選擇“小切口”,在垂直領域下功夫,利用大模型打造工作應用級別的產(chan) 品。他提示,年輕人要放下身段,多與(yu) 傳(chuan) 統企業(ye) 展開合作,在實踐中訓練大模型,將AI技術打造成新質生產(chan) 力工具,賦能人民美好生活。
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貢獻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青年人才是關(guan) 鍵。中央財辦有關(guan) 負責人在解讀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時提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要把握好3點,其中第一點就是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chan) 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chan) 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如何能成長為(wei) 符合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要求的人才?”麵對北京理工大學學生李昀庭的問題,於(yu) 鳳霞提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yu) 去年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明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在她看來,這是培育麵向未來的戰略性人才的重要措施。
於(yu) 鳳霞建議充分發揮高校等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的作用,在高校增設相關(guan) 課程,深化高校、職業(ye) 院校和企業(ye) 之間的合作,加強產(chan) 學研融通。“培養(yang) 適應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未來人才是一個(ge) 係統化工程。除了基本的技術學習(xi) ,更重要的是加強人才智能化思維培養(yang) ,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貢獻源源不斷的青年創新力。”她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溫維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