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莉:從源頭治理農村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現象
手機是怎麽(me) 吸引住孩子的,怎樣幫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把眼睛移到屏幕外更廣闊的空間?過去一年,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大冶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職工李莉關(guan) 注著這些問題。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她帶來一份《關(guan) 於(yu) 針對“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現象進行源頭治理的建議》。作為(wei) 一名殘疾人,李莉特別關(guan) 注困難群體(ti) ,她經常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拿著本子出現在調研現場。
李莉觀察到,在一些農(nong) 村中小學,校方、教師需要就手機問題與(yu) 學生“鬥智鬥勇”;一旦放假,留守在家的祖輩缺乏管理意識與(yu) 能力,一些少年兒(er) 童從(cong) 早至晚“盯著手機不離手”,熬夜、通宵刷短視頻或玩遊戲。
“現在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在農(nong) 村這麽(me) 普及,除了關(guan) 注、關(guan) 愛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是否吃飽穿暖以及假期安全等問題,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沉迷手機現象亟待治理。”李莉說。
“孩子們(men) 手機上癮不僅(jin) 導致近視率上升、體(ti) 質下滑,也會(hui) 削弱學生的上進心,對於(yu) 需要耐心與(yu) 複雜邏輯思考的學業(ye) 任務失去興(xing) 趣。”對於(yu) 這些負麵影響,李莉總結:當周圍的孩子都開始用手機打遊戲或者社交時,來自同輩的群體(ti) 示範,也導致“玩手機”在當下的留守兒(er) 童中成為(wei) 一種“新潮流”,甚至出現“遊戲大神”比“學習(xi) 尖子”更受追捧的現象。網絡宣傳(chuan) 的一些錯誤觀念也會(hui) 潛移默化影響著留守兒(er) 童的“三觀”。
2020年以來,多項政策措施陸續頒布實施: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專(zhuan) 門設立“網絡保護”一章;教育部出台手機、睡眠、作業(ye) 、讀物、體(ti) 質等“五項管理”的文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雙減”文件中明確指出“引導學生防止網絡沉迷”;國家新聞出版署出台“最嚴(yan) 網絡遊戲新規”,明確要求所有遊戲廠商隻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的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盡管如此,李莉在調研中發現,孩子們(men) 還是有多種途徑破解“未成年模式”:他們(men) 要麽(me) 使用家長或其他成年人的賬號,要麽(me) 在網上購買(mai) 賬號,或者借用成年人身份證破解賬號。對此,她建議,從(cong) “人臉識別”等領域,進一步優(you) 化“實名注冊(ce) 和防沉迷係統”。通過注冊(ce) 賬戶、身份證與(yu) 本人人臉“三合一”精準識別上線者,杜絕未成年人通過使用成年人的賬號參與(yu) 手機遊戲。對於(yu) 未成年人賬戶,遊戲開發商應在遊戲時間、遊戲規則和競技模式等方麵做精細化分類設計,比如限製“團戰模式”參與(yu) 人數,禁止“同城模式”競技賽道等,消解組團打手遊的空間。
針對一些遊戲開發商利用大數據對未成年人在遊戲過程中專(zhuan) 門設計的“上癮”環節,李莉認為(wei) ,相關(guan) 部門應進行有效識別,叫停遊戲軟件開發公司對少年兒(er) 童的“成癮設計”,堵住“未成年模式”破解漏洞。
對於(yu) 留守兒(er) 童容易沉迷的短視頻、直播、社交軟件、網絡小說等,李莉建議,“應進一步立法和出台政策擴大監管範圍,強化互聯網企業(ye) 內(nei) 容審核責任”。在她看來,政府應將通過積極幹預、防止嚴(yan) 重的手機沉迷作為(wei) 關(guan) 心與(yu) 服務留守兒(er) 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已有的政策基礎上,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落實“源頭治理”,同時,需學校、家庭、社會(hui) 多方合作,共同為(wei) 留守兒(er) 童創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空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宇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