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高校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實效應抓住三個關鍵點

發布時間:2024-03-12 15: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雄(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指導“三農(nong) ”工作的第12個(ge) 中央一號文件日前發布,提出“發揮普通高校、職業(ye) 院校、農(nong) 業(ye) 廣播電視學校等作用,提高農(nong) 民教育培訓實效”。這為(wei) 普通高校開展農(nong) 民教育培訓、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

  人才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農(nong) 民素質提升是人才振興(xing) 的基礎,教育培訓則是提升農(nong) 民素質的重要手段。高校擁有過硬的師資力量、科研實力、教育資源等條件,近年來在農(nong) 民教育培訓方麵做出了一係列有益探索。然而,高校的優(you) 勢在於(yu) 以知識為(wei) 導向的學曆教育,注重專(zhuan) 業(ye) 性、係統性;農(nong) 民教育培訓以問題為(wei) 導向,核心是提升能力、解決(jue) 難題。高校習(xi) 慣以學曆教育思維開展農(nong) 民教育培訓,因而普遍麵臨(lin) 針對性不夠、吸引力不強、長效機製不健全等問題。

  為(wei) 此,高校要將提高農(nong) 民教育培訓實效作為(wei) 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責任和重要切入點,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ang) 和社會(hui) 服務工作統籌規劃,精準把握農(nong) 民需求,開展多元形式培訓,建立健全長效機製,力爭(zheng) 在農(nong) 民教育培訓中發揮更大作用。

  堅持需求牽引,以務實有效謀劃農(nong) 民教育培訓“設計關(guan) ”。高校應精準把握農(nong) 民生產(chan) 需求,分級分類開展培訓。利用農(nong) 業(ye) 調研、農(nong) 業(ye) 安全生產(chan) 指導、送科技下鄉(xiang) 等活動開展農(nong) 民培訓需求調查,突出分級分類、靶向施策,有計劃高質量組織培訓。遵循農(nong) 民特點,製定針對性強的培訓方案。根據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和培訓規範,充分尊重農(nong) 民意願、成人學習(xi) 特點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律,按照“分段式、重實訓、強參與(yu) ”原則製定培訓方案,提高培訓質效。加強“四庫”資源建設,提升培訓能力。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專(zhuan) 門用於(yu) 開展農(nong) 民培訓的課程、師資、教材和實訓基地,基礎資源和基本能力不足。對此,應搭建緊扣生產(chan) 實際、線上線下融合、小而精的課程庫;涵蓋生產(chan) 能手、管理精英、經營能人、本地“土專(zhuan) 家”及專(zhuan) 家學者的師資庫;符合農(nong) 民語言習(xi) 慣、通俗易懂、生動鮮活的教材庫;農(nong) 民用得上、看得懂、學得會(hui) 的技術實訓基地庫。

  堅持多元形式,以創新驅動攻克農(nong) 民教育培訓“學習(xi) 關(guan) ”。高校應不斷創新培訓組織、教學形式,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與(yu) 吸引力。在培訓組織模式上,推動線下傳(chuan) 統培訓與(yu) 線上網絡教學相結合。建設專(zhuan) 題講座、在線課程、融媒體(ti) 教材等數字學習(xi) 資源平台,讓農(nong) 民能夠隨時隨地、方便自主地學習(xi) ;建設農(nong) 民培訓信息化平台,組建網絡社群,打造在線學習(xi) 、實時信息技術谘詢、全程跟蹤管理的學習(xi) 共同體(ti) 。在培訓方式方法上,推動課堂講授與(yu) 田間實訓相結合。建設田間學校,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農(nong) 民親(qin) 身體(ti) 悟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操作水平與(yu) 實際能力提升。在培訓時間安排上,推動日常培訓與(yu) 農(nong) 閑培訓相結合。開設周末培訓班與(yu) 夜校課程,解決(jue) 工學矛盾,提高培訓參與(yu) 度和實效性。在訓後服務上,推動集中培訓與(yu) 個(ge) 性指導相結合。製定個(ge) 性化學習(xi) 和跟進式輔導計劃,確保學習(xi) 內(nei) 容落地生根,放大培訓成效。在培訓項目上,推動承擔國家任務與(yu) 自主設立特色項目相結合。積極承擔國家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高素質農(nong) 民培育計劃、“耕耘者”振興(xing) 計劃和農(nong) 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培訓項目。同時,高校需緊緊圍繞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戰略部署,集結優(you) 質師資力量和豐(feng) 富科教資源,依托專(zhuan) 家大院、科技小院、創新驛站、試驗示範基地及科技服務點,開發特色突出、務實管用的培訓項目,打造優(you) 質的培訓品牌。

  堅持抓長管深,靠長效機製把好農(nong) 民教育培訓“常態關(guan) ”。高校需進一步加強與(yu) 政府、企業(ye) 、農(nong) 民等不同主體(ti) 間的協商與(yu) 合作,構築農(nong) 民教育培訓共同體(ti) ,建立健全農(nong) 民教育培訓工作長效機製。探索建立服務農(nong) 民終身學習(xi) 機製,開發特色產(chan) 業(ye) 種養(yang) 技術、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與(yu) 電商物流、鄉(xiang) 村治理與(yu) 社會(hui) 發展等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農(nong) 民培訓課程體(ti) 係。製定滿足農(nong) 民多層次、多元化需求的培訓計劃,創設農(nong) 村學習(xi) 中心,實施學分積累與(yu) 認證機製,使農(nong) 民可以通過積累學分完成培訓計劃,獲得相應培訓證書(shu) ,並轉換為(wei) 相應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建立農(nong) 民培訓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機製,加強與(yu) 農(nong) 業(ye) 企業(ye) 、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ti) 的緊密聯係,把經營主體(ti) 對人才素質的需求作為(wei) 培訓目標,把區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解決(jue) 的創新問題作為(wei) 培訓內(nei) 容,進而實現培訓教育與(yu) 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的有效結合。建立農(nong) 民學習(xi) 激勵製度,設立農(nong) 民學習(xi) 補貼和獎學金製度,為(wei) 完成培訓的農(nong) 民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或創業(ye) 支持。建立培訓反饋機製,定期收集農(nong) 民對培訓的評價(jia) 和建議,根據反饋結果調整和改進培訓內(nei) 容,使其更符合農(nong) 民實際需求,提高培訓實效性。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2日 14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