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製”再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保障種糧效益 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

發布時間:2024-03-13 11: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這12個(ge) 字連續兩(liang) 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裏,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鬆頗為(wei) 欣慰。

  作為(wei) 一名常和農(nong) 民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胡培鬆深知農(nong) 民種糧效益之低,所以常為(wei) 他們(men) 呼籲提高收入。

  以他最為(wei) 熟悉的稻穀價(jia) 格為(wei) 例,2022年平均收購價(jia) 格為(wei) 每斤1.35元,僅(jin) 比2011年上漲6.0%,而同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5倍。

  “這說明什麽(me) ?我國糧食生產(chan) 進入高成本時代,人工、土地、農(nong) 資成本等快速增加,糧食價(jia) 格漲幅很小,種糧效益始終偏低。”胡培鬆認為(wei) 這個(ge)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他專(zhuan) 門帶來關(guan) 於(yu) 如何提高種糧農(nong) 民積極性的提案。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nong) 民增收促進行動”,目的是鞏固農(nong) 民持續增收勢頭,促進共同富裕。

  “但目前總體(ti) 狀況是,除了部分集約化種植的大農(nong) 場、大戶種糧有較好效益、有積極性外,一些單純種植糧食的農(nong) 民,效益比較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通過調研也發現,當前不少農(nong) 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不高。

  即便是種植經濟作物,也麵臨(lin) 這樣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鄧乾春就油菜種植算了一筆賬——

  從(cong) 種植成本看,種子、化肥、人工、機械作業(ye) 等成本均在增加,2022年秋冬季油菜畝(mu) 均種子費用,較2021年同期上漲16%,多數化肥和農(nong) 藥上漲在10%以上;但從(cong) 菜籽收購價(jia) 看,2023年油菜籽開秤價(jia) 由2022年的每斤3.1元左右,下降到每斤2.8元左右。

  “這是一個(ge) 很簡單的算術題,油菜種植收益減少。”鄧乾春說。

  在他看來,“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連續兩(liang) 年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就是釋放一種強烈的信號,不管是種糧還是賣糧,要從(cong) 各方麵保障農(nong) 民的收入,提高農(nong) 民種植積極性。

  “有時候一條新規,就可以把農(nong) 民賣糧的路堵上。”胡培鬆說。

  他舉(ju) 例:糧食部門在收購時對於(yu) 稻穀水分、雜質的要求比較嚴(yan) ,2018年增加了重金屬殘留檢測等新規定。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一些地方農(nong) 民種出來的重金屬超標稻穀無處可賣。

  “國庫糧食質量安全很重要,但重金屬超標成因很多,我們(men) 要不要由農(nong) 民買(mai) 單呢?”胡培鬆說,這些都說明政策保障農(nong) 民利益不足。

  在他看來,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需要從(cong) 多個(ge) 角度進行健全。

  “糧價(jia) 形成機製不健全、不完善,最低收購價(jia) 往往成為(wei) 最高價(jia) ,政策性收購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擠壓了市場的調節空間。”胡培鬆說。他建議,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nong) 民利益並重,將最低收購價(jia) “一年一調”改為(wei) “三年一調”,穩定較長時間的種糧收益預期。

  鄧乾春也建議,加大對農(nong) 作物的生產(chan) 補貼。

  針對油菜籽種植比較效益低、農(nong) 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他建議由國家出台相應種植補貼政策,對油菜生產(chan) 農(nong) 戶進行直接補貼,健全農(nong) 民種植油料的收益保障機製。

  盡管國家每年支持糧食生產(chan) 的補貼額度總量不少,但胡培鬆調研發現,平均到每畝(mu) 糧食和單個(ge) 農(nong) 戶的數額並不多,補貼到戶金額相較於(yu) 生產(chan) 成本及年度上漲額仍有差距。

  胡培鬆呼籲,要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就要提高他們(men) 的直接收入。

  這些代表委員最關(guan) 心的,還是農(nong) 民的“錢袋子”。

  胡培鬆說,我國農(nong) 村常住人口嚴(yan) 重老齡化,農(nong) 村養(yang) 老資源不足、分布不均。他為(wei) 此建議,切實提高種糧農(nong) 民養(yang) 老待遇,讓他們(men) 到了60歲、尤其是70歲以後能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也讓種糧農(nong) 民成為(wei) 有吸引力的職業(ye) 。

  “還要通過政策、項目等手段,吸引返鄉(xiang) 農(nong) 科大學生,扛起種糧大任。”胡培鬆說。

  在他看來,在糧食提價(jia) 難、降本難的背景下,可以扶持具備一定規模的種糧主體(ti) ,從(cong) “賣原糧”向“賣大米”“賣食品”轉變,增加加工收益,讓農(nong) 民分享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增值收益。

  “國家層麵應該大力發展油菜籽產(chan) 地加工,將油菜籽產(chan) 地幹燥、高品質菜籽油製備等成套裝備納入全國農(nong) 機補貼範圍;加大研發投入,支持油菜籽製油後的餅粕開展蛋白食品化精深加工利用,提高加工效益。”鄧乾春說。

  他建議進一步完善耕地輪作休耕製度,引導農(nong) 民充分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加大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入,對自然條件差的崗地、撂荒地進行改造,擴大油菜種植麵積。

  李寶聚對此很認同,他認為(wei) 輪作套種是實現提高單產(chan) 、增加糧食作物產(chan) 量的重要抓手,同時通過種植經濟作物或養(yang) 殖動物,可以提高單位麵積的產(chan) 出,提高農(nong) 民的效益,是長期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保供的重要手段。

  他在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鎮調研發現,8萬(wan) 畝(mu) 的農(nong) 田,7.9萬(wan) 畝(mu) 是夏秋茬玉米與(yu) 冬春茬大蒜的輪作,農(nong) 民精心嗬護土地,既保證玉米的畝(mu) 產(chan) 量,又保證了農(nong) 民每畝(mu) 地8500元左右的純收入——玉米500元、大蒜8000元,當地農(nong) 民種植糧食與(yu) 大蒜的積極性很高。

  雲(yun) 南省大理市祥雲(yun) 縣的玉米-豌豆輪作模式也令他印象深刻:4月播種玉米,8月采收玉米後播種豌豆,同樣很受農(nong) 民歡迎。

  李寶聚算了一筆賬:全縣這種模式種植麵積有4萬(wan) 畝(mu) 地,玉米畝(mu) 產(chan) 量600-800公斤,均價(jia) 每公斤3元,畝(mu) 產(chan) 值1800-2400元,人工成本高,每畝(mu) 地掙800元以內(nei) ;豌豆畝(mu) 產(chan) 量600-800公斤,均價(jia) 每公斤8元,畝(mu) 產(chan) 值4800-6400元,成本400-600元,每畝(mu) 就能掙4400-5800元。

  “這樣既保證了糧食生產(chan) ,又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李寶聚說。

  不過他調研時也發現,一些地方對耕地“非糧化”政策理解不準確,基本農(nong) 田上,除了主糧作物——小麥、稻穀、玉米之外,不允許種植經濟作物或養(yang) 殖經濟動物,大大影響農(nong) 民種地、養(yang) 地的積極性。

  他為(wei) 此建議,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加大糧經輪作產(chan) 業(ye) 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糧經輪作套種工作納入政府督查激勵、糧食安全責任製考核、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績考核範圍。

  “我們(men) 還要健全生產(chan) 、市場、物流體(ti) 係,種得出來,賣得出去,這樣農(nong) 民才能實實在在獲得效益。”李寶聚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