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經濟隨筆丨今年全國兩會精神的深層邏輯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各界熱議“新”。不妨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句話,勾勒一下向“新”而行的底色。這也正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的深層邏輯。
這個(ge) “發”,是高質量發展的“發”,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
今年兩(liang) 會(hui) 熱詞,最熱當屬“新質生產(chan) 力”。這是生產(chan) 力理論的新突破,是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新篇章。自去年年中在地方考察時提出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已多次作出重要論述。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總書(shu) 記三次參加團組活動,都強調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抓住主要矛盾帶動全局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內(nei) 在要求。中國經濟,千頭萬(wan) 緒。怎麽(me) 往前推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牽住“牛鼻子”。
發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這是層層遞進的要義(yi) 。大江南北,東(dong) 中西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製機製創新,全局由此而動。
中國經濟正回升向好,但麵對的困難也很多。在兩(liang) 會(hui) 的語境裏,戰略機遇與(yu) 風險挑戰並存。這延續了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的態度——分析“有利”,也梳理“不利”,最終得出“有利條件強於(yu) 不利因素”的判斷。
誌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後漢書(shu) 》裏的這句話,流傳(chuan) 千年,啟發今人。中國經濟,從(cong) 來不是生長在溫室裏。有效需求不足,國內(nei) 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就擺在桌麵上”。代表委員們(men) 的熱議,並不回避這些難題,而是直麵它們(men) ,探求解決(jue) 之道。
擁抱新事物,也會(hui) 遇到新難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然要形成新型生產(chan) 關(guan) 係,大量改革任務撲麵而來。改革,從(cong) 來是在闖難關(guan) 。從(cong) 各地看,對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有足夠的熱情與(yu) 敏銳,也要保持必須的清醒和冷靜,因地製宜,而不是一哄而上。
這個(ge) 分寸,不好拿捏,但必須拿捏好。
5%左右,兩(liang) 會(hui) 定下的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奮力一跳夠得著”。這奮力一跳,既需全身發力,更需全身協調,把勁兒(er) 往一塊使。
兩(liang) 會(hui) 上,經濟大省熱議怎麽(me) “勇挑大梁”,其他省份也個(ge) 個(ge) 責無旁貸,熱議怎麽(me) 幹出特色、多出把力。大省和小省還有很多互動。甭管大中小,在追求高質量發展上目標一致,循著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有日益生動豐(feng) 富的融合。
委員劃分界別,界別之間,思考與(yu) 建言交集很多。代表按省區市成團分組,議的則很多是“跟鄰居們(men) 有關(guan) ”的事——京津冀兩(liang) 市一省,長三角三省一市,長江經濟帶11省市,黃河流域9省區……還有,糧食的主產(chan) 區與(yu) 主銷區,河流的上下遊、左右岸,大家各自身處一隅,都越來越有全國站位、區域視角、係統觀念。
開全國兩(liang) 會(hui) ,全國一盤棋。這也正體(ti) 現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諦。
全國兩(liang) 會(hui) ,是年度性的會(hui) 議。但兩(liang) 會(hui) 精神,不隻基於(yu) 年度考慮。新中國即將走過75年,今天的模樣是多少年奮鬥得來,今天的努力又在為(wei) 明天做著多少鋪墊。“十四五”走到第四個(ge) 年頭,關(guan) 鍵一年,不僅(jin) 為(wei) 這一個(ge) “五年”,也著眼“十五五”,著眼“2035”。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政協聯組會(hui) 上,談到群眾(zhong) 特別關(guan) 心的環境治理,強調——“風物長宜放眼量”,“隻要看到我們(men) 是在往前走著,就要保持定力”。這是總書(shu) 記一貫強調的要求。
中國的發展,時不我待,亦任重道遠。抓機遇,不是一蹴而就。攻難題,有衝(chong) 勁還得有韌勁。兩(liang) 會(hui) 焦點之一,今年起將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zhai) ,專(zhuan) 項用於(yu) 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這正是基於(yu) 民族複興(xing) 的考慮與(yu) 部署。放眼量,才知其重。
謀長遠,行長遠,致長遠。
(文丨總台特約評論員 楊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