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總書記為何強調他們是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新質生產(chan) 力”成為(wei) 熱詞。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需要創新人才,也需要大國工匠。
3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同來自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的電焊工孫景南代表親(qin) 切交流。
何為(wei) “匠”?孫景南分享了她的思考:“就是在專(zhuan) 業(ye) 領域中對自己‘斤斤計較’,曆經磨礪方能實現突破。”
總書(shu) 記強調,“大國工匠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
一年前的3月5日,同樣在江蘇團,也有一位“工匠”與(yu) 總書(shu) 記麵對麵。來自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單增海,向總書(shu) 記匯報“國之重器”的硬核實力。
那一次,從(cong) 製造業(ye) 談到發展與(yu) 安全的辯證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ye) 。”
職業(ye) 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連續兩(liang) 年“下團組”,總書(shu) 記同大國工匠麵對麵交流,體(ti) 現了對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肯定,彰顯了對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更多支撐民族大廈的基石和棟梁的深切期望。
培養(yang) 大國工匠事關(guan) 國之大計
“要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批培養(yang) 出來”
我國經濟要靠實體(ti) 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
對發展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大國工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非常關(guan) 心。
在福建工作時,時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兼任閩江職業(ye) 大學校長6年,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優(you) 、但求適應社會(hui) 需要”的辦學理念。
黨(dang) 的十八大後,在重要會(hui) 議上、在考察調研中、在重要指示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職業(ye) 教育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強調“職業(ye) 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wei) ”。
考察甘肅山丹培黎學校,總書(shu) 記言語諄諄,勉勵同學們(men) 專(zhuan) 心學習(xi) ,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努力成為(wei) 對國家有用、為(wei) 國家所需的人才。
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要重視發展職業(ye) 技術教育。不能瞧不起產(chan) 業(ye) 工人,一定要看實際貢獻!”
這次在江蘇代表團,總書(shu) 記再次談到職業(ye) 教育和工匠精神:“我們(men) 要把職業(ye) 教育發展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他們(men) 的待遇條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批培養(yang) 出來,他們(men) 是頂梁柱。”
從(cong) “嫦娥”攬月到“羲和”逐日,從(cong) “蛟龍”深潛到“北鬥”組網,從(cong) 最長的跨海大橋到達到世界最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這些科技成就、超級工程,離不開梓匠輪輿一絲(si) 不苟的實幹,刻印著大國工匠矢誌卓越的身影。
伴隨“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中國智造”不斷上新,我國職業(ye) 教育駛上快車道。目前,我國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目錄共設置1394個(ge) 專(zhuan) 業(ye) ,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有力支撐我國成為(wei) 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
發展職業(ye) 教育呼應民之關(guan) 切
“努力讓每個(ge) 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
中考成績僅(jin) 有200多分,初中畢業(ye) 的李明揚曾麵臨(lin) “沒書(shu) 讀”的窘境,職業(ye) 學校成為(wei) 當時“不得已的將就”。
2015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貴州省機械工業(ye) 學校實訓基地,李明揚和同學們(men) 正在進行車加工、數控機床、機器人示教、激光打印等課程的實訓。
“各行各業(ye) 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這些話語鼓舞人心。
精益求精,追夢不止。2016年,李明揚代表學校參加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選拔賽,不負眾(zhong) 望勇奪亞(ya) 軍(jun) 。
新時代,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時代。寫(xie) 就更多“技能改變人生”的精彩故事,職業(ye) 教育大有可為(wei) 。
職業(ye) 教育,怎麽(me) 看?總書(shu) 記深刻闡述,“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wei) 大的時代風尚”“努力培養(yang) 數以億(yi) 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職業(ye) 教育,怎麽(me) 辦?總書(shu) 記指明方向,“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ye) 的辦學方向,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ye) 教育模式,堅持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hui) 各界特別是行業(ye) 企業(ye) 積極支持職業(ye) 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ye) 教育體(ti) 係。”
職業(ye) 教育是工匠搖籃,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最為(wei) 密切,蘊含著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xing) 的夢想。
“你的職稱走的是哪個(ge) 序列?”“現在收入怎麽(me) 樣?”
在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詢問來自廣西汽車集團的“鄭師傅”。
在一線幹了20多年的鄭誌明,詳細向總書(shu) 記匯報:“咱們(men) 國家出台了打破天花板的政策,我剛評上特級技師,還評上了高級工程師。黨(dang) 的政策讓我們(men) 職高畢業(ye) 的工人,也有了好出路。這是過去想都沒有想到的。”
迸發無限生機的新時代,為(wei) 大國工匠施展才華、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構築了宏大舞台,矢誌技能成才、篤行技能報國,未來可期。
策劃:張毅、杜尚澤
撰文:吳丹
編輯:雒健晴
校檢:吳玥
攝影:新華社記者 鞠鵬
視覺:畢曉洋 李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