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古籍資源數字化讓文脈傳承更久遠
【文化評析】
作者:杜羽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不少代表委員表示,進一步推進古籍文獻保護與(yu) 開發利用,提升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ang) 水平。
對於(yu) 愛書(shu) 人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yu) 坐擁書(shu) 城。據媒體(ti) 報道,近日,國家圖書(shu) 館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再次更新,其在線發布的古籍影像資源已超10.4萬(wan) 部(件),目前全國各古籍收藏單位和個(ge) 人累計發布的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達13萬(wan) 餘(yu) 部(件)。這意味著,無論我們(men) 身處何地,隻要打開瀏覽器,就可以輕鬆“坐擁書(shu) 城”了。不必說古人從(cong) 未享有過如此豐(feng) 富的典籍資源,即便是幾十年前,這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沒有公共圖書(shu) 館的年代,一家一戶所能擁有的藏書(shu) 是有限的。有“南國書(shu) 城”之譽的寧波天一閣,最盛時藏書(shu) 總量不過7萬(wan) 卷。清乾隆年間以舉(ju) 國之力纂修的《四庫全書(shu) 》,收書(shu) 也隻有3000多種、7萬(wan) 餘(yu) 卷。況且,那些書(shu) 或隱於(yu) 私宅或藏於(yu) 秘府,普通人難得一見。在有了公共圖書(shu) 館而古籍沒有數字化的年代,借閱古籍雖然便利了許多,但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學人都有過奔赴異地圖書(shu) 館尋書(shu) 的經曆,耗時耗力耗錢不說,求書(shu) 而不得的情況也是司空見慣。
古籍是文物,需要得到妥善保護,使其傳(chuan) 之久遠。如果古籍被頻繁借閱,脫離書(shu) 庫恒溫恒濕的環境,加之光照、手觸等影響,就難免加速老化、損壞。與(yu) 此同時,古籍也是古代知識、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ti) ,需要得到充分整理、研究、利用,使其彰顯時代價(jia) 值。換句話說,書(shu) 是用來讀的,如果隻擺在書(shu) 庫裏,就算保存得再好,也無法體(ti) 現其價(jia) 值。
長期以來,如何平衡好古籍收藏與(yu) 古籍利用之間的關(guan) 係,一直困擾著人們(men) 。數字化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矛盾提供了契機:隻要經過一次掃描,一部古籍的基本樣貌、文字信息就能夠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下來,實現廣泛傳(chuan) 播。過去的“獨家秘籍”,如今人人可以“奇文共欣賞,疑義(yi) 相與(yu) 析”了,這不能不說是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帶給當代人的福利。
當然,書(shu) 多了,並不等於(yu) 讀書(shu) 的人多了,也不等於(yu) 我們(men) 讀的書(shu) 更多了。在獲得“坐擁書(shu) 城”的滿足感之後,人們(men) 還需要通過閱讀真正享受讀書(shu) 的快樂(le) 。
從(cong) 大眾(zhong) 閱讀的角度來說,海量古籍影像資源的公布隻是一個(ge) “基礎工程”,僅(jin) 解決(jue) 了從(cong) 無到有的問題。置身於(yu) 茫茫書(shu) 海之中,很多普通讀者其實無法遊弋自如。麵對一頁頁繁體(ti) 豎排、沒有分段和標點的古文,讀什麽(me) 、怎麽(me) 讀都是極為(wei) 現實的問題。對於(yu) 學界來說,“中華古籍資源庫”規模雖然已經很大,但尚不能完全滿足研究的需求,有的學者希望其所關(guan) 注的文獻盡早公布,有的學者呼籲公布更多彩色圖像以更好還原典籍原貌,有的學者期待古籍數據庫能夠實現全文檢索而不隻是公布圖像……在“基礎工程”不斷推進的同時,我們(men) 還需要更多更為(wei) 細分的古籍數據庫以滿足大眾(zhong) 讀者及專(zhuan) 業(ye) 人士的需要。
人們(men) 常說“睹喬(qiao) 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因為(wei) 一部部古籍,我們(men) 了解了我們(men) 的曆史,認識了我們(men) 的文化,找到了我們(men) 的精神血脈。近些年,除了“中華古籍資源庫”持續更新,全國各地公共圖書(shu) 館、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機構、社會(hui) 團體(ti) 、熱心人士都各盡所能建設了各種類型的公益性古籍數據庫,使公眾(zhong) 能夠更為(wei) 便捷地共享我們(men) 民族的精神遺產(chan) ,對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都浸透在一個(ge) 個(ge) 字符之中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弘揚,則體(ti) 現在對古籍長久而持續的閱讀與(yu) 思索之中。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4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