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和氏璧、傳國玉璽、金縷玉衣……玉文化何以傳承萬年?

發布時間:2024-03-15 15:12: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和氏璧、傳(chuan) 國玉璽、金縷玉衣……玉文化何以傳(chuan) 承萬(wan) 年?| 跟著《概論》讀懂中華民族之③

  編者的話: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中講到,“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和江淮地區的淩家灘文化存在玉器方麵的互相交流,紅山文化玉器的影響遠至內(nei) 蒙古中南部、海岱地區甚至甘肅中部。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在文化意義(yi) 上,這個(ge) 龐大的文化共同體(ti) 都為(wei) 夏商周乃至秦漢以後的中國奠定了基礎,標誌著早期‘中華文化圈’或者文化意義(yi) 上早期‘中國’開始形成,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起源。”為(wei) 更好理解玉文化的內(nei) 涵,本篇將探源玉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饗讀者。

  君子比德於(yu) 玉,中國人對玉的喜愛自古有之,耳熟能詳的西王母獻玉、和氏之璧、完璧歸趙、傳(chuan) 國玉璽等典故都跟玉文化密不可分。

  據《韓非子 和氏》記載,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卻被玉人判斷是“石頭”,兩(liang) 位楚王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後來楚文王繼位,知悉和氏因被誣而在山中痛哭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其果然是一塊舉(ju) 世無雙的美玉,便把這塊美玉琢成玉璧,為(wei) 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逐以和氏之名命名此璧為(wei) “和氏璧”。

  據《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chuan) 》記載,到戰國後期,“和氏璧”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但趙國明白秦國的用意:名為(wei) 交換,實為(wei) 騙取,但又懼怕秦而不敢拒絕,於(yu) 是便派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護送“和氏璧”出使秦國。在談判過程中,藺相如破解了秦王的陰謀。秦統一六國後,得到了“和氏璧”,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其琢成世代相傳(chuan) 的“傳(chuan) 國玉璽”,上刻“受命於(yu) 天,既壽永昌”八個(ge) 字,成為(wei) 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穆天子傳(chuan) 》裏詳細記述了西周穆王與(yu) 西王母在瑤池相會(hui) 的故事,提到穆王執白圭玄璧獻給西王母。回中原前,西王母向周穆王贈和田玉數車,印證周禮中關(guan) 於(yu) 玉器的使用、古代中原和西域玉文化的交流。《穆天子傳(chuan) 》還記載了著名的“昆侖(lun) 之約”,當穆天子要回中原時,西王母為(wei) 天子歌唱:“將子無死,尚能複來。”天子答之:“予歸東(dong) 土,和治諸夏,萬(wan) 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

  雖然後來曆史上不清楚穆天子是否三年後跟西王母再相見,但這種美好的約定和金玉良緣的寓意一直流傳(chuan) 於(yu) 後世。

  玉文化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瑰寶,綿延萬(wan) 年發展至今,不僅(jin) 深深植入中國人的生活、認知和信仰,也見證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過程。萬(wan) 年玉史,潤澤中華。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玉文化,深深嵌入到中華文明和中國曆史當中,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實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滋養(yang) 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

  玉是萬(wan) 年中華文化的佐證

  20世紀以來,中國考古發掘了大量史前玉器,從(cong) 8000年前的興(xing) 隆窪文化玉器到9000年前的小南山玉器,“最早時期”的玉文化曆史被不斷刷新。從(cong) 6000年前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到5000年前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唯玉為(wei) 葬”的現象見證了玉在中華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從(cong) 4000年前陝西黃土高原的石峁文化到黃河中下遊流域的龍山文化,玉的使用是中華“三皇五帝”時期的重要證明。山西陶寺遺址和河南二裏頭遺址與(yu) 夏代的時間和文化特征基本吻合,出土的玉器佐證了《越絕書(shu) 》記載的“玉器時代”。

  西周儒家思想以玉“比德君子”的學說,奠定了玉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漢以降,玉的使用從(cong) “標識等級”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進而成為(wei) 中國人的精神標識。玉可謂印證了中國古代曆史,填補了文字和文獻的空白,成為(wei) 萬(wan) 年中華文化的實物鐵證。

  我國考古學家、良渚文化研究專(zhuan) 家牟永杭曾表示:“玉之所以能夠在中華民族的心理上造成如此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其原因之一是這種被賦予‘山嶽精英’的礦物,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起了催化作用。”

  中華玉文化綿延發展、生生不息

  早在8000年前,在內(nei) 蒙古及東(dong) 北地區的興(xing) 隆窪地區就出現了區分等級的用玉現象;後來,從(cong) 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到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由北及南出現了係統的、不間斷的大規模的用玉製度,用玉的區域呈現出較為(wei) 發達的文明現象。夏商周三代,玉使用之繁盛,蔚為(wei) 壯觀,玉牙璋、玉刀、玉戈等不同類型的玉器遺存即是說明。

  自秦漢一直到清代,曆代王朝都將玉作為(wei) 政治權力的象征和士大夫比德的載體(ti) ,呈現出一波又一波的玉文化高峰。“以玉載禮”“以玉比德”等傳(chuan) 統文化在中華文明曆史中延綿不絕,持續至今。

  先秦文獻《周禮》《儀(yi) 禮》《禮記》中有大量關(guan) 於(yu) 玉器使用的記載,比如《周禮》中記載的“六器”——璧、琮、圭、璋、琥、璜等重要玉器,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驗證。“三禮”典籍還涉及用玉的整體(ti) 理論、具體(ti) 分類和使用規定,包含政治、經濟、軍(jun) 事、法律、外交、財貨、祭祀、宗廟、朝聘、盟會(hui) 、婚喪(sang) 等多方麵。這些都說明,早在先秦時期,玉已經成為(wei) 政治禮製的組成部分。

  玉還是古代標識身份的政治符號,帝王將相把佩戴玉作為(wei) 等級身份的標識,比如海昏侯墓的發掘就以劉賀玉印的發現一錘定音。宋代之後,玉從(cong) 帝王將相的案頭逐步走進尋常生活,玉作為(wei) 世人美好意願的象征,逐漸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玉是中華民族凝聚統一的曆史物證

  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中國是最早製造和使用玉器的國度。中國用玉的曆史延綿久遠,古代玉器工藝有近萬(wan) 年的曆史,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大禹時代是“執玉帛者萬(wan) 國”的城邦林立時期,萬(wan) 國朝宗拿的是玉。為(wei) 什麽(me) 拿玉?因為(wei) 玉象征對統一的認同,是重要“政治符號”。秦統一六國,出現了象征政權“大一統”和唯一政權合法性的傳(chuan) 國玉璽,以後王朝雖有更替,但傳(chuan) 國玉璽在中國曆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玉還見證了中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產(chan) 自新疆地區的和田玉就是鮮活例證。《穆天子傳(chuan) 》中記載,周穆王西行數千裏會(hui) 見昆侖(lun) 山的西王母,其中“取玉三乘,玉器服物,於(yu) 是載玉萬(wan) 隻”。雙方建立深厚情感,並有了“昆侖(lun) 之約”。

  上世紀70年代,河南安陽發掘出一座商代墓葬,通過玉器和青銅器銘文推論,這座墓葬是商武丁的配偶婦好的墓。婦好墓出土了755件(套)玉器,大部分都是新疆和田玉。文物是曆史最好的見證,這些出土玉器以實物的方式證明,在不晚於(yu) 商中期時,昆侖(lun) 山的和田玉石就已經為(wei) 中原王朝大量使用。

  絲(si) 綢之路大家耳熟能詳,而比絲(si) 綢之路更早的是玉石之路。貫穿東(dong) 西的玉石之路,以新疆和田為(wei) 中心,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東(dong) 漸進到達中原地區。和田玉產(chan) 在距離中原萬(wan) 裏之外的昆侖(lun) 山,運輸上存在局限性,把和田玉石從(cong) 遙遠的西域運到中原王朝,代價(jia) 極高,但為(wei) 什麽(me) 還要運輸和田玉石?2100多年前的司馬遷揭曉了答案。

  張騫鑿空西域的目的之一是尋找黃河源頭。他們(men) 發現河源出於(yu) 西域南山的於(yu) 闐玉河,其山多玉石,便采玉回來匯報,漢武帝根據上古地圖和文獻命名西域南山於(yu) 闐玉河所在位置為(wei) 昆侖(lun) 山。由此可見昆侖(lun) 山和玉石的直接關(guan) 係,玉石之路開辟的意義(yi) 也就不言而喻。《史記·大宛列傳(chuan) 》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yu) 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shu) ,名河所出山曰昆侖(lun) 雲(yun) 。”

  中華玉文化滋養(yang) 中華民族精神品格

  玉文化內(nei) 蘊的和合思想自古有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ge) 成語“化幹戈為(wei) 玉帛”,源自《左傳(chuan) 》,記載“秦晉之好”,寓意戰爭(zheng) 可轉變為(wei) 和平。孔子曾說:“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中國作為(wei) 禮儀(yi) 之邦,玉是和平的化身,比如“玉石之路”在古代既是物資傳(chuan) 送、文化傳(chuan) 播和信仰交流的通道,也是社會(hui) 物質生產(chan) 與(yu) 精神價(jia) 值構建、王權製度與(yu) 文化認同互動關(guan) 係的見證。

  在新時代,可以以玉為(wei) 媒,擴大我國與(y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yu) 合作,增進沿線國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創新推進“玉成中國”“玉潤中華”,通過玉文化講好中華民族故事。

  (作者簡介:王昱廷,中國曆史研究院調研督查處處長、副研究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