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中專生到城市楷模,他是怎麽做到“天衣無縫”的

發布時間:2024-03-15 15:4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透過焊接麵罩看去,白光是一個(ge) 紅色的點,焊絲(si) 化為(wei) 熔池,‘池水’是彩色的,波紋蕩漾。”外人或許難以將詩意的描述與(yu) “焊接”聯係起來,但對90後羅賢而言,這樣的工作已融入他的生命。

  “天衣無縫”的絕活兒(er) 是怎樣煉成的

  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船”)某二級單位船台車間,總能看到一抹深藍色的身影手持焊槍半蹲半跪,焊接聲“嗞嗞”作響,白色焊煙騰起,焊絲(si) 和板件的連接處發出刺眼的光。

  這是電焊特級技師羅賢的施工日常。“隻要拿起焊槍,我就能精準地找到焊點,保證每一根焊條都在要求範圍內(nei) 。”羅賢的動作已形成肌肉記憶,兩(liang) 塊鋼板之間的縫隙僅(jin) 4毫米,如果焊槍打偏,整塊鋼板就會(hui) 作廢,而他早已練就“天衣無縫”的絕活兒(er) 。

  剛過而立之年,羅賢已經是中國船舶集團最年輕的船舶製造“技術專(zhuan) 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zhuan) 家”,去年下半年還被評選為(wei) “武漢楷模”,成為(wei) 一座城市的青年榜樣。

  初中時,羅賢就讀於(yu) “火箭班”,以他的成績,足以考入武漢市內(nei) 排名靠前的高中。然而,在中考誌願的第一欄,他填寫(xie) 了一所中專(zhuan) 學校。從(cong) 小就參加陶藝和繪畫比賽的他更愛好手工,夢想有朝一日,成為(wei) 技能型人才。

  羅賢至今清晰地記得,2007年中考成績單出爐後,他到學校報名,迎麵而來的是老師們(men) 異樣的神情。教育部《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普通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招生297.29萬(wan) 人。這個(ge) 龐大的群體(ti) 一度被貼上“中考被剩下”的標簽。

  站在升學的十字路口,羅賢作出了遵從(cong) 本心的選擇。入學當年,他選擇的武漢交通學校與(yu) 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定向培養(yang) 船舶製造技能型人才,開設“武船定向班”。該班主要招收船舶管裝、船舶舾裝、焊接技術應用3個(ge) 專(zhuan) 業(ye) 方向的學生,學生畢業(ye) 之後經過考核進入武船工作。

  家境普通的羅賢被“畢業(ye) 包分配”吸引了。經麵試,他進入焊接專(zhuan) 業(ye) 定向班。那時實訓條件有限,30多名學生隻有6個(ge) 實訓工位可用,摸真焊槍的機會(hui) 不多。一有空位,羅賢就搶著練習(xi) ,不練完五六根焊條不肯離開。

  “勤奮的學生並不少見,但羅賢更有毅力,有把技術打磨好的決(jue) 心。”武漢交通學校實訓教師張祖群說。他記得,不善言辭的羅賢第一次向老師開口求助,是“允許自己利用午休時間加練”。

  為(wei) 了確保學生的安全,每個(ge) 午後,張祖群都在一旁陪練。實訓室沒有空調,操作時也不能開電扇。到了炎熱的夏天,師徒二人也要穿上厚重的工裝,等脫下時,全身都是汗水。

  挑戰往往也是機遇

  2009年,羅賢如願走進武船,不再愁工位有限或是焊槍不夠用了。然而工作不久,一起分配進來的同學中,超過一半的人都走了。有的人覺得工作又苦又累,“沒多大的前途”,選擇了改行;有的覺得薪資待遇提升遙遙無期,索性自主創業(ye) 。

  羅賢也動搖過。那時的工資付完房租後,還得靠父母補貼生活。身處狹小的操作間內(nei) ,站在高溫鋼板上作業(ye) ,羅賢覺得熬不出頭。

  一天,羅賢在新聞裏看到我國海軍(jun) 艦隊劈波斬浪的畫麵,讓他怦然心動。他所在的武船是國家重要的海洋工程出口船舶及公務船建造基地,也是國家海洋防務裝備科研生產(chan) 中的骨幹力量。而他所練習(xi) 的焊接技術,涉及在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裝備的關(guan) 鍵工序、大接頭等重要部位。

  如果能把技術打磨到更高水平,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羅賢給自己設立目標,盡快提高施焊水準:一次到位,一次做對,一次做好。起初,他被焊花燙得手上滿是疤痕,隨著操作更加嫻熟,燙傷(shang) 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同事之間常常“攀比”:誰的傷(shang) 疤最少,誰的焊接水平就最高。

  2014年,羅賢加入公司的焊接集訓隊,備戰各級職業(ye) 技能大賽。為(wei) 練就單麵焊雙麵成型、薄板焊接等技能,他平均每天都要焊上10塊鋼板。在日複一日的訓練和生產(chan) 一線的操作中,他逐漸掌握了焊條電弧焊、鎢極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ti) 保護焊、埋弧自動焊等多種焊接方法。

  其間,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技術更迭,原有的生產(chan) 理念、工藝受到衝(chong) 擊。公司在研發某產(chan) 品時,因焊接母材、焊接材料和焊接強度上的不同,對應的焊接工藝從(cong) 焊條電弧焊變為(wei) 混合氣體(ti) 保護焊。車間的很多老師傅未曾經過係統培訓,在麵對複雜的焊接構件時,不知如何下手。

  挑戰往往也是機遇。羅賢主動申請成為(wei) 第一批專(zhuan) 項技能培訓人員,投入到高強度的培訓當中,取得了這個(ge) 領域焊接資格證書(shu) 。2018年,在中國技能大賽第二屆“船舶杯”中船重工職業(ye) 技能競賽中,羅賢斬獲船舶電焊工比賽第一名,被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其實,每次在生產(chan) 線上遇到問題,但沒法很快運用理論知識予以解決(jue) 時,羅賢都會(hui) 重新審視自己15歲那年的選擇:與(yu) 班上的大多數同學背道而馳。眼看著同學們(men) 考入大學,走出了一條平穩、寬敞的大道,而他鼓勵自己“熬下來”時的理由是“我沒有退路”。

  “文化課的苦,還是得吃!”7年裏,羅賢自修獲得了武漢船舶職業(ye) 技術學院的大專(zhuan) 文憑,又自考了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文憑。2019年到2021年,針對“單麵焊接雙麵成型”這門技術,這個(ge) 昔日的中專(zhuan) 生發表了3篇重要論文。

  雖是一線工人,但這隻是起點

  在武船,很多年輕人都願意找羅賢交流,因為(wei) 他“能焊,能教,更能創新”以及“傾(qing) 囊相授,絕不藏私”。

  而今,近200名一線工人在羅賢的指導下學習(xi) 理論知識,參與(yu) 各類項目中的“疑難雜症”。學徒萬(wan) 壯介紹,新項目的疑難雜症也是羅賢帶頭衝(chong) 鋒,一度“兩(liang) 班倒,連著一個(ge) 多星期”。

  羅賢也意識到,不論選擇什麽(me) 樣的賽道,都要樹立終身學習(xi) 的理念。這些年,他與(yu) 當初“手把手帶自己”的實訓教師張祖群一直保持聯係,這份師徒情從(cong) 校園的實訓室延續至現在,“隨時能撥通電話探討焊接操作中的問題”。

  張祖群覺得羅賢很幸運,進廠不久,趕上了省技能大賽,因優(you) 秀的比賽成績而受到重視,有平台支撐,再加上個(ge) 人的努力,成長是飛速的。

  被武漢交通學校聘請為(wei) 實訓教師之前,張祖群工作了31年的工廠倒閉了,他拿著高級技師的職稱,有些無所適從(cong) 。走上教學崗位後,他帶過的學生裏,像羅賢這樣兼具天資與(yu) 勤奮的不是個(ge) 例。但是相比之下,有些學生的就業(ye) 處境有些失落——有人被分配到與(yu) 自身專(zhuan) 業(ye) 吻合率並不高的崗位上,有人苦練技藝多年,仍是外包的合同工。

  在張祖群看來,這是一個(ge) 有待受到更多重視的群體(ti) 。在他們(men) 的困境中,不乏有個(ge) 人的問題存在,比如對當下的待遇和短期利益看得過重;但是在向製造業(ye) 強國邁進中,國家也要考慮給他們(men) 更多機會(hui) 。

  在羅賢的母校——武漢交通學校2023年的招生簡章中,學生在曆屆全國職業(ye) 院校技能大賽中的獲獎總數被放置在“主要榮譽”一欄。比賽選拔訓練期間,這裏的學生常常從(cong) 早上7點練習(xi) 到晚上10點。肯吃苦肯鑽研,就能獲得技能水平的認證,至少這一點不會(hui) 變。

  回校與(yu) 備戰職業(ye) 技能競賽的學弟學妹交流時,羅賢鼓勵他們(men) :“中職生畢業(ye) 後大多會(hui) 成為(wei) 一線工人,但這隻是起點。”

  這幾年,羅賢的職業(ye) 藍圖在不斷刷新。

  在為(wei) 公司重點產(chan) 品研發一種特殊鋼材焊接工藝時,他白天在車間操作試驗,晚上泡在資料室閱讀一整夜,係統學習(xi) 理論知識。通過1800多次更換材料、使用不同的工藝方法,帶領團隊攻克了國內(nei) 最新型關(guan) 鍵重點設備的異種鋼焊接工藝工法,填補了我國船舶在該項目上的行業(ye) 空白。

  他不再滿足人工手動焊接技術上的打磨,而是希望通過機器和手工的結合,提高施工效率。前兩(liang) 年研製出一種自動焊接裝置,讓高效自動焊接走進現實,“一步步讓企業(ye) 生產(chan) 一線自動化、智能化”。

  楊歆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