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地標·北京】這座建於明代的恢弘大殿,為何改名為中山堂?
天安門西側(ce) 的中山公園是赴京遊客的熱門“打卡”地,公園內(nei) 社稷壇之北,坐落著一座建成於(yu) 明永樂(le) 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恢弘大殿——中山堂(原名社稷壇拜殿)。這裏曾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帝祭祀社神稷神時遇風雨行禮的場所、孫中山的停靈處。
大殿建築采用徹上明造木質結構,明露梁枋紋飾金龍和璽彩繪,殿麵鋪黃琉璃瓦,為(wei) 單簷歇山頂,大木主體(ti) 結構仍保存著明代建築特點和風格,距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曆史,沒有被損毀和重建的記載。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9周年。近日,“統戰新語”走進位於(yu) 北京市東(dong) 城區中華路4號的中山堂,在感受古建之美的同時,也探尋其與(yu) 統一戰線的淵源。
曾經的社稷壇拜殿為(wei) 何改名為(wei) 中山堂?
原來,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於(yu) 北京逝世,曾在此停靈並舉(ju) 行公祭儀(yi) 式。192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為(wei) 紀念孫中山並在北平提供一處永久紀念的場所,便將此殿命名為(wei) 中山堂。
走進中山堂大殿,一座位於(yu) 正中的孫中山漢白玉坐像映入眼簾,令人印象深刻。大殿內(nei) 常設的“孫中山與(yu) 北京”主題展覽包含“世紀偉(wei) 人”、“三蒞北京”、“永恒的紀念”三大主題,展出許多珍貴的照片和實物展品,細細看下來,那段崢嶸歲月仿佛在眼前重演。
主題展覽於(yu) 2002年11月開展,2013年10月改陳。據介紹,在基本展陳的基礎上,中山堂還不斷定期研究、發掘中山精神的豐(feng) 富曆史內(nei) 涵,積極收集整理孫中山的曆史資料,不斷豐(feng) 富體(ti) 現時代精神的展陳內(nei) 容。
展廳右側(ce) 展板上的多張舊照片展示了北京群眾(zhong) 送別、吊唁孫中山的場景。其中一張照片還原了孫中山親(qin) 朋為(wei) 其守靈的場景,宋慶齡等人站在孫中山棺槨兩(liang) 側(ce) ,麵露悲容,身後“革命尚未成功 同誌仍需努力”的挽聯十分顯眼。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山堂也是舉(ju) 行孫中山先生誕辰、逝世紀念儀(yi) 式的重要場所,1988年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被評為(wei) 北京市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hui) 大課堂資源單位。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各界代表會(hui) 議在中山堂召開,毛澤東(dong) 於(yu) 13日親(qin) 臨(lin) 會(hui) 議並發表講話。會(hui) 議通過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hui) 議協商委員會(hui) 組織條例》、《北平各界代表會(hui) 議宣言》,號召全市各階層人民團結一致,建設新北平。
《北平各界代表會(hui) 議宣言》指出:“各界代表會(hui) 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它是人民政府聯係群眾(zhong) 和傳(chuan) 達政策的協議機關(guan) 和谘詢機構,不是政權機關(guan) 。”
這年9月7日,周恩來還表示:“現在各地召開的各界代表會(hui) 議,實際上就是地方的政治協商會(hui) 議,也可以說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的地方委員會(hui) 。我們(men) 要通過這個(ge) 組織來進行地方的統一戰線工作。”
1949年11月20日至22日,379名代表在中山堂出席了北京市(彼時北平已更名為(wei) 北京)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hui) 議,並開始按照剛通過不久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共同綱領》有關(guan) 規定,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後,代行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hui) 職權,同時選舉(ju) 產(chan) 生了常設機構——協商委員會(hui) 。
其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hui) 議第三屆至第四屆會(hui) 議也相繼在中山堂召開。1954年8月,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在中山堂舉(ju) 行第一次會(hui) 議。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hui) 議圓滿完成了代行人代會(hui) 職權的曆史任務。
若你也來到中山公園,不妨走近中山堂,感受曆史的魅力與(yu) 力量。
來源:統戰新語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