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江:在安置點憧憬新生活,人在希望就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雅江3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記者 王鑫昕)回想起幾天前山火圍村的情景,四川甘孜雅江縣八角樓鄉(xiang) 紮日村村民楊降澤,仍然心有餘(yu) 悸。
3月15日17時許,雅江縣呷拉鎮白孜村附近發生森林火災。16日14 時30分,當地突起瞬時8級以上大風,導致森林火災由南向北蔓延形成3個(ge) 火場。
“我是黨(dang) 齡三十多年的老黨(dang) 員,危險來臨(lin) ,我們(men) 有責任去撲火。”3月16日下午,夾在山穀間的紮日村麵臨(lin) 山火威脅,楊降澤和村裏的黨(dang) 員幹部立刻行動起來,遏製火勢、組織人員撤離。
看到一位老人和他的妻子跑不動,楊降澤一把背起老人的妻子,扶著這位老人,帶他們(men) 衝(chong) 出火場,“出門時,火苗已經快燒到房頂。”
當天,全村人被轉移到雅江縣城關(guan) 第一完全小學臨(lin) 時安置點。楊降澤忙著疏散村民,走得匆忙,衣服沒帶夠,靠鄰居們(men) 幫忙,湊齊了一身換洗衣物,“我68歲了,從(cong) 來沒見過這麽(me) 大的火。”他說。
在安置點的村民們(men) ,開始想著未來的生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這些村民幾乎祖祖輩輩生活在雅江。按計劃,每年6月開始,腳泥堡村白姑組村民紮西誌瑪和丈夫就要開始上山采鬆茸。他們(men) 通常淩晨三四點就上山,帶著木棍、袋子等裝備,經過三四個(ge) 小時的跋涉,來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坡,在野生鬆茸的生長地待上10餘(yu) 小時,摘下這種有著獨特香味的山珍。
“我們(men) 村家家戶戶都采鬆茸,我家一年的收入主要靠大概3個(ge) 月的鬆茸季。”紮西誌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men) 把鬆茸視為(wei) 珍品,不舍得用來炒菜。紮西誌瑪和丈夫靠采摘鬆茸,每年能賺10多萬(wan) 元。
紮日村的致富帶頭人楊紮西,記得鬆茸季節時村裏的盛況。村裏男女老少,有勞動能力的,都帶著裝備上山采鬆茸,“早上拿口袋上山,下午就帶著幾千塊錢回家,不用離開家鄉(xiang) 、去外麵打工,一家子能過 得舒舒服服、開開心心,很巴適的。”
雅江被譽為(wei) “中國鬆茸之鄉(xiang) ”。來自雅江縣經信商務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雅江縣加工、銷售、出口鬆茸達1428噸,鬆茸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3.99億(yi) 元,其中外貿出口達2000萬(wan) 元,從(cong) 事鬆茸采摘、收購、物流等從(cong) 業(ye) 人員達1.4萬(wan) 餘(yu) 人。
雅江鬆茸產(chan) 業(ye) 園工作人員董飛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雅江縣鬆茸的整體(ti) 產(chan) 量還是很大的,今年鬆茸產(chan) 量可能會(hui) 減產(chan) ,但不至於(yu) “一點都沒有”,具體(ti) 情況還在統計中。
村民們(men) 在安置點的生活,正逐步恢複日常。
白姑組村民林九斤說,安置點給了他們(men) 安全感。如何重建家園,他和很多人一樣相信會(hui) 有辦法、會(hui) 有希望,“我們(men) 相信黨(dang) 和政府,我們(men) 的命保住了,接下來一起想辦法渡過難關(guan) 。”
據四川省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的數據,此次火災共計轉移安置群眾(zhong) 1360戶5908人,設立安置點5個(ge) 。目前,已為(wei) 安置點接通電源和照明設備,並根據各安置點實際情況配送盒飯、幹糧、麵包、牛奶等食物。設置醫療點、提供家庭常備藥物,疾控中心定期進行現場消毒。目前各類應急物資儲(chu) 備充足。
3月18日一早,在城關(guan) 第一完全小學臨(lin) 時安置點,50多歲的白姑組村民林勤英,拿著從(cong) 家裏帶來的頭飾,紮起發辮。
“無論什麽(me) 時候,我都要漂亮地麵對一切,會(hui) 有希望的。”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