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成功樣板”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十年
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深”)迎來了建校十周年生日。就在2月3日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顆被命名為(wei) “港中深一號”的衛星成功發射並進入軌道,從(cong) 此港中深的名字在蒼穹中閃耀,也為(wei) 這所年輕大學的10歲生日送上了最亮眼的祝福。
從(cong) 10年前深圳龍崗的一片荒蕪,到如今生機盎然的133萬(wan) 平方米的美麗(li) 校園,來自世界各地的1.3萬(wan) 名優(you) 秀學子,在港中深的6個(ge) 學院、1個(ge) 研究生院、7所書(shu) 院裏奮進求學,四大學科進入國際一流學科,辦學成果贏得社會(hui) 各界廣泛好評,不僅(jin) 被譽為(wei)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成功樣板”,也成為(wei)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成功範例”。
為(wei)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破局
眼下,正是國家實施教育強國戰略的關(guan) 鍵時刻,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高質量、多元化發展有哪些成功路徑?中國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如何破局?中國高等教育如何推動國際化改革和創新發展?麵對這些問題,港中深10年發展給出了答案。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同意批準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年的批複函中就對港中深作出了這樣的定位: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批準設立,探索建設國家高水平大學的有益嚐試,為(wei) 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進程提供寶貴經驗。
3月12日,港中深舉(ju) 行十周年校慶媒體(ti) 通氣會(hui) ,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深校長徐揚生回顧這10年的發展,哪些做法做對了?他認為(wei) 第一個(ge) 做得比較對的就是定位。
“當年我明確地跟大家說,要在國內(nei) 辦一所大學,要麽(me) 在深圳,要麽(me) 不辦,10年過來的經驗告訴我們(men) 這個(ge) 地方是選對了。我們(men) 把它定位成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建立了一套新的製度,10年下來的實踐告訴我,這套係統是可行的,我們(men) 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完善中。”
深圳的地理區位優(you) 勢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特性為(wei) 大學成長提供了助力,與(yu) 此同時,年輕的大學也和年輕的城市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2014年大學成立時,港中深首批就設置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等3個(ge) 深圳社會(hui) 急需的本科專(zhuan) 業(ye) 。10年間,回應國家戰略需求,港中深陸續開設了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le) 學院6個(ge) 學院以及1個(ge) 研究生院。
尤其是,港中深積極麵向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與(yu) 應用需求,布局科研領域與(yu) 研究機構。在機器人與(yu) 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學、新材料和能源科學、國際金融與(yu) 物流、製藥和精準醫學等重點研究領域,成立了82個(ge) 國際水準的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承擔超過370個(ge) 國家級項目和超過1000個(ge) 國際各類項目。
不同於(yu) 其他高校給教職工發放12個(ge) 月工資,港中深在全國首次采用9個(ge) 月的薪酬體(ti) 製,剩餘(yu) 3個(ge) 月學校鼓勵教授走出校園,回歸社會(hui) ,和業(ye) 界展開合作,幫助本地企業(ye) 和創新產(chan) 業(ye) 進行技術迭代提升,將大學的門打開,讓社會(hui) 與(yu) 大學一起成長。
“必須保證科研人員對社會(hui) 的貢獻,隻有當一個(ge) 社會(hui) 的發展離不開這座城市裏的大學時,這所大學就成功了。”徐揚生說,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需要對當地社會(hui) 產(chan) 生積極影響,對區域發展起到推動性作用。
創新性建立國際研究型大學管理體(ti) 製
香港中文大學是亞(ya) 洲第一個(ge) 采用書(shu) 院製的高等學府,包括海外交流、研討會(hui) 、師友計劃、社區服務、領袖才能訓練等各種活動,主要是由書(shu) 院舉(ju) 辦的。
港中深傳(chuan) 承和發揚了這一理念。在港中深,不同專(zhuan) 業(ye) 、天南海北的學生同住一所書(shu) 院,每所書(shu) 院建立各自的書(shu) 院文化。書(shu) 院的責任,在於(yu) 打破學院和專(zhuan) 業(ye) 的界限,著重全人發展,提供形式眾(zhong) 多的教育機會(hui) ,以“學、思、踐、悟”的培養(yang) 方式,打造集生活、學習(xi) 、社交為(wei) 一體(ti) 的書(shu) 院社群空間,與(yu) 學院的專(zhuan) 業(ye) 課程相輔相成,也讓師生關(guan) 係重回到了本真狀態。
在港中深跨學科數據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學子伍睿祥看來,書(shu) 院製將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學習(xi) ,不僅(jin) 促進了師生密切交流,還能和朋輩一起成長,在豐(feng) 富的人際交往中提升溝通能力。“在高中階段比較內(nei) 向,不善於(yu) 和別人打交道,進入港中深後,在書(shu) 院文化的熏陶下,自己的眼界打開了,性格也慢慢變得更開朗。”
傳(chuan) 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ti) 係,港中深創新性地建立一整套國際研究型大學管理體(ti) 製,致力於(yu) 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背景和社會(hui) 擔當的創新性高層次人才。
大學凝聚了全球一流的師資隊伍。在港中深,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學習(xi) 經驗,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各國院士超30名。有數據顯示,目前該校已引進國際知名優(you) 秀學者和研究人員655名。
港中深製定了科學合理、激勵有效、具有競爭(zheng) 力的薪酬福利體(ti) 係和學術評價(jia) 標準。如參照國際學術體(ti) 製,製訂《學術人員任命、終身及晉升評審的製度、規定和流程》製度;學術人員按終身序列、研究序列、教學序列三大序列劃分;每個(ge) 序列的員工都有晉升通道和評價(jia) 機製。學校每年進行績效考評和薪酬調整,績效考評的得分與(yu) 薪酬調整相關(guan) 。
港中深青年教授周豔說:“學校的文化氛圍、學術環境、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對人才的重視是吸引我持續留在這裏的重要因素。”在校9年,周豔榮獲了包括霍英東(dong) 教育基金會(hui) 第18屆高等院校青年科學獎、深圳市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關(guan) 注人的成長,實施全人教育
10年間,港中深已培養(yang) 六屆本科畢業(ye) 生、八屆碩士研究生畢業(ye) 生、四屆博士研究生畢業(ye) 生。該校剛剛發布的2023屆本科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報告顯示,就業(ye) 畢業(ye) 生的平均年薪為(wei) 17.08萬(wan) 元。與(yu) 此相對應的是,該校已經連續多年成為(wei) 廣東(dong) 省內(nei) 院校中純憑高考成績模式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
有數據顯示,港中深具備境外學分學習(xi) 經曆的學生占在校生總人數比例超過六成,逾八成學生進入國內(nei) 外名校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徐揚生曾在與(yu) 學生、家長近距離交流時談到,港中深對學子的培養(yang) 理念,十二字以概之:學貫中西,匯通古今,融合文理。在徐揚生看來,學貫中西,即人才培養(yang) 要跟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學術相結合;匯通古今,即要求學生係統地了解世界文明的進程;融合文理,即培養(yang) 學生時,注重感性思維和批判性、辯證性思維的結合。
港中深采用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體(ti) 係,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堅持4年必修,定期組織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涵養(yang) 家國情懷。此外,港中深充分發揮藝術育人的作用,舉(ju) 辦駐校藝術家活動、春山雅聚係列講座、文藝季、年度音樂(le) 會(hui) 等,使文化藝術成為(wei) 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徐揚生看來,“國際化”始終是重要的辦學理念,“當前,麵對新形勢新挑戰,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懂世界、懂本國的國際化高層次人才。隻有堅持走立足本國實際自主培養(yang) 國際化高水平人才這條道路,才能真正解決(jue) ‘卡脖子’的技術難題,把握發展先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