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觀察丨向“天”而行 商業航天加速跑
商業(ye) 航天,是指以市場為(wei) 主導、具有商業(ye) 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近年來,中國商業(ye) 航天力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實力,為(wei)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斷注入新的動能。特別是今年,“商業(ye) 航天”首次被寫(xie) 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開啟了快速發展模式。
目前商業(ye) 航天發展如何?有哪些應用與(yu) 我們(men) 相關(guan) ?從(cong) 三個(ge) 關(guan) 鍵字出發,走進商業(ye) 航天。
關(guan) 鍵字一:忙!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裏“排隊”
今年,我國第一個(ge) 商業(ye) 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ye) 航天發射中心的一號發射工位將實現常態化發射。“商業(ye) ”這兩(liang) 個(ge) 字的首次出現,意味著這個(ge) 發射場有許多與(yu) 眾(zhong) 不同之處。
當記者走進正在建設的二號發射工位時看到,導流槽目前已經封頂,正在進行設備安裝。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wei) 了物盡其用,這個(ge) 發射工位被要求必須符合9家火箭公司19型火箭的發射要求,僅(jin) 是接口的數量,就是以往航天發射工位的數倍。
二號發射工位的項目經理邊鵬飛介紹,隨著商業(ye) 航天發射需求的明顯增多,海南國際商業(ye) 航天發射中心必須特別注重建造的成本與(yu) 發射的效率。每施工一步就要跟設計和火箭型號的工作人員去溝通,一個(ge) 步驟就要上千個(ge) 工序。
得知有了專(zhuan) 屬商業(ye) 航天火箭的發射工位,目前中科宇航、藍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許多國內(nei) 頭部商業(ye) 航天企業(ye) ,都已經或計劃落地文昌國際航天城,並且開始排隊,希望能給自家火箭預留好發射位置。
海南國際商業(ye) 航天發射中心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郭強介紹,我們(men) 是按照2個(ge) 中型液體(ti) 工位和2個(ge) 固體(ti) 小型工位來進行規劃的。中型液體(ti) 工位每年打16發火箭,固體(ti) 工位一個(ge) 打幾十發火箭。為(wei) 了適應現在市場的需要,後麵有二期、三期和更大的計劃。
關(guan) 鍵字二:快!
民營火箭“長勢喜人”
還沒建起來的發射場裏就排隊等發射,這樣的場景,在商業(ye) 航天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是從(cong) 未有過的新鮮事。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去年我國民營火箭企業(ye) 研製火箭的發射次數和成功率顯著提升,全年共實施發射13次,成功入軌12次,民營火箭正在昂首邁入發展“快車道”。這些火箭都有一個(ge) 共同的誕生地——位於(yu) 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火箭一條街”。目前,在這裏落地的民營火箭整箭研製企業(ye) 占全國75%以上,全國成功發射的商業(ye) 火箭共8個(ge) 型號,其中6個(ge) 在這裏。
記者了解到,多家企業(ye) 都在研製可重複使用液體(ti) 火箭,盡管“配方”不同,但都在加緊攻關(guan) 和試驗,計劃盡快實現首飛。來自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火箭,一子級可複用20次,未來它的發射成本將達到每公斤2萬(wan) 元左右,相比目前國內(nei) 民營火箭每公斤約8萬(wan) 至11萬(wan) 元,發射價(jia) 格將大幅降低。
朱雀三號火箭總指揮戴政表示,商業(ye) 航天和國家隊航天,都是中國航天的一分子,如果我們(men) 能突破這一項技術,也代表中國航天業(ye) 能夠突破重複使用關(guan) 鍵技術,實現大幅度降低進入太空成本的目標,為(wei) 我們(men) 國家後續大型的衛星互聯網工程組網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撐。
記者采訪中發現,各家企業(ye) 在拚成本、拚技術的同時,還不約而同地開始著力打造自己的專(zhuan) 屬試驗室,對於(yu) 一些需要高頻次試驗的項目來說,可以將生產(chan) 和試驗進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引力二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徐國光表示,如果用體(ti) 製內(nei) 的發動機(試驗台)去做,一個(ge) 月可能最多試一兩(liang) 次,但是如果自己建試車台,一個(ge) 禮拜就能試一兩(liang) 次,甚至兩(liang) 三次,效率會(hui) 大大提高。
關(guan) 鍵字三:多!
從(cong) 100到1000 商業(ye) 航天帶動效應明顯
商業(ye) 衛星作為(wei) 商業(ye) 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軌的商業(ye) 衛星已經超過350顆,應用於(yu) 通信、遙感、導航等多個(ge) 領域。越來越多的衛星,不僅(jin) 帶動了相關(guan) 行業(ye) 快速發展,也在一點一滴改變著我們(men) 的生活。
在銀河航天的研發試驗室裏,記者看到了一套近9米長的柔性太陽翼,正用於(yu) 新一代低軌互聯網衛星。在它的身上,有一個(ge) 名叫諧波減速器的小組件,以前在市場上根本找不到類似可供商業(ye) 航天使用的低成本高性能產(chan) 品。
太陽翼設計師吳思傑介紹,為(wei) 了找到能夠達到宇航級需求的這個(ge) 組件,他們(men) 調研了很久才最終確定了合作夥(huo) 伴,並聯合進行研發。這樣一拍即合的雙贏合作模式,也讓銀河航天的供應商和配套夥(huo) 伴,由2018年的100多家企業(ye) 增加到了如今的1000多家。
正是看到了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集聚和配套的能力,目前海南、安徽、陝西、上海、北京等地,紛紛在出台政策鼓勵形成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集群。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主任張繼紅介紹,為(wei) 加快形成商業(ye) 航天新質生產(chan) 力,北京市成立了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加速星箭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正在推動建設火箭大街、衛星小鎮等產(chan) 業(ye) 集聚區,構建“南箭北星、兩(liang) 核多園、津冀聯動”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
如今,越做越大、越做越強的商業(ye) 航天,還在悄然改變著我們(men) 的生活。記者了解到,在北京的一個(ge) 公園,正在做低軌衛星互聯網的技術驗證測試,通過特定的設備,可以讓大家手中的移動終端直連衛星。今後,隨著發射衛星數量的增加,覆蓋麵積會(hui) 越來越廣,通信質量也會(hui) 更強,實現全球覆蓋。
數據洞察:2.3萬(wan) 億(yi) 的背後
目前,公認的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鏈大概分為(wei) 上遊製造、中遊發射、下遊應用與(yu) 運營。按照有關(guan) 報告的預計,我國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規模今年將突破2.3萬(wan) 億(yi) 元。同時在一係列政策支持下,我國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正在迅速成長。從(cong) 企業(ye) 數量來看,去年我國商業(ye) 航天領域新增企業(ye) 數量為(wei) 113272家,同比2022年的87844家,增長了28.95%。在這其中,有43%為(wei) 火箭製造企業(ye) ,35%為(wei) 衛星製造企業(ye) 。
從(cong) 發射次數來看,2023年民營火箭企業(ye) 共發射13次,2022年為(wei) 5次,同比增長160%;而在發射成功率方麵,民營企業(ye) 成功入軌12次,占我國總發射任務的18%左右,而就在上一年,也就是2022年,這一占比僅(jin) 為(wei) 7.46%左右。一年的時間內(nei) ,民營企業(ye) 發射次數不僅(jin) 大幅增加,成功率也在成倍增長。
2023年,國內(nei) 估值前100名的商業(ye) 航天企業(ye) ,排名前五的分別來自北京、廣東(dong) 和湖北。
根據相關(guan) 智庫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商業(ye) 航天市場規模自2015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特別是今年,在各地政府和企業(ye) 積極布局之下,預計中國商業(ye) 航天市場規模將突破2.3萬(wan) 億(yi) 元。
專(zhuan) 家認為(wei) ,未來通信一個(ge) 行業(ye) 就能夠達到萬(wan) 億(yi) 級市場。如果通過5到10年時間,我國突破了可重複火箭使用技術,就具備了通過高密度發射在太空部署自己的商業(ye) 衛星的能力。商業(ye) 航天也將從(cong) 生力軍(jun) 轉換成為(wei) 國家另一支新的主力軍(ju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