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創作紮根大地 藝術服務人民——記“大地之歌·2024美麗中國紀事”展覽

發布時間:2024-03-27 10: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於(yu) 園媛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群藝術家——有的來自美術院校、設計單位,還有的是個(ge) 體(ti) 、工作室團隊,他們(men) 正以切切實實的行動進入社會(hui) 生活的現場,把藝術與(yu) 經濟社會(hui) 相連接,讓藝術成果服務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

  日前,由中國美術學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美麗(li) 中國建設研究院)主辦的“大地之歌·2024美麗(li) 中國紀事”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幕,100個(ge) 紮實的案例,把“中國美術助力美麗(li) 中國”的生動實踐,一一向觀眾(zhong) 展示。

  推動環保理念傳(chuan) 播

  “霧像一張試卷/我們(men) 都看不見答案”“雲(yun) 不能用力/一用力/立刻瘦成一道閃電”……

  一首首刻在石頭上的小詩,吸引了觀眾(zhong) 的注意。這是東(dong) 山山海藝術節“國際兒(er) 童詩歌海灘計劃”中當地兒(er) 童寫(xie) 的詩歌。福建省漳州市東(dong) 山縣,海灣遼闊,沙灘平緩,極具南國濱海風光特色。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yu) 科技藝術學院師生結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與(yu) 當地政府一起打造了山海藝術節。團隊進行建築立麵科普壁畫繪製,舉(ju) 辦“國際兒(er) 童詩歌海灘計劃”,設計開發海洋生態藝術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傳(chuan) 播海洋生態知識,也把環境保護與(yu) 文旅發展結合起來。

  位於(yu) 鄱陽湖腹地的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是一個(ge) 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這裏擁有豐(feng) 富的鳥類資源,被譽為(wei) “候鳥王國”。當地政府邀請專(zhuan) 業(ye) 設計師組成項目團隊,根據生態自然特點,將候鳥元素與(yu) 千年古鎮文化相融,打造觀鳥長廊、鳥類監測研究站、四季花海、天文科普館等設施與(yu) 景觀,不僅(jin) 保護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多種業(ye) 態的生長和經濟的發展。

  “美麗(li) 中國”之“美”如何實現,是每一個(ge) 參與(yu) 者共同思考的問題。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藝術正用其獨特的力量,推動環保理念傳(chuan) 播。

  以設計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鄉(xiang) 村現場尋找當代藝術的源頭活水。”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武小川如此說。

  2018年開始,武小川帶領學生下鄉(xiang) ,走進終南山下的陝西西安蔡家坡村,開展第一屆關(guan) 中忙罷藝術節,至今已舉(ju) 辦五屆。他們(men) 聘請“藝術村長”駐村,將藝術植入麥田,打造鄉(xiang) 村藝術劇場,用現代話語體(ti) 係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瑰寶。現在,蔡家坡村成了“網紅村”,是西安及周邊城市居民休閑觀光的一個(ge) 好去處。

  在陝西省榆林市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來自北京“中科建·原本營造”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工作人員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院校師生一起,對村容村貌進行改造,給村民設計生態旱廁,結合紅棗文化打造係列節慶活動。本土喚醒、因地製宜、提質煥新、推動共富,讓更多的年輕人回到村子中。

  深入挖掘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統和資源,以設計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正成為(wei) 藝術工作者的自覺實踐。

  在雲(yun) 南、貴州、四川等地,為(wei) 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紡織婦女而成立的織物工作室與(yu)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hui) 及相關(guan) 服飾品牌合作,根據當地婦女的織布技藝,形成“項目主理設計布料,當地姐姐織布”的合作路徑,通過資金回流為(wei) 參與(yu) 者帶來可觀的收益。在福建、重慶、內(nei) 蒙古等地的村莊,民間歌手孫恒發起“愛故鄉(xiang) ——村歌計劃”,讓每一位村民成為(wei) 創作的主體(ti) ,一首首充滿真情實感的歌曲,釋放出鄉(xiang) 土文化獨有的魅力。

  提供社會(hui) 創新的能量

  北京老城區“微花園”綠色更新項目、“氣候變化下的古建保護與(yu) 文化傳(chuan) 承”項目、通過藝術智能裝置來傳(chuan) 播航天文化主題的“大航天計劃”……此次展覽所提供的案例還包含了城市更新、智慧設計、文化傳(chuan) 播等多項內(nei) 容,體(ti) 現了藝術助力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能力與(yu) 未來前景。

  “生活的藝術、社會(hui) 的藝術、人人的藝術。今天的藝術已經超出了啟迪人心、美學修養(yang) 的內(nei) 涵,更成為(wei) 一種推動社會(hui) 創新的力量。”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如此概括自己心目中藝術工作者的時代價(jia) 值與(yu) 目標。

  他介紹,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成立美麗(li) 中國研究院,建立了全國首個(ge) 美麗(li) 中國案例文獻庫。通過豐(feng) 富的實踐案例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建設者、智庫專(zhuan) 家、文化學者、藝術家與(yu) 設計師正在不斷走到一起,以優(you) 質的藝術與(yu) 設計資源,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提供創新的能量。

  此次展覽的獨特之處就在於(yu) 這種“文獻庫”之感。現場用大型展板、采訪口述、實物展示、錄像視頻等多種形式,給每個(ge) 案例都做出了詳細整理。展廳內(nei) 設置一張大大的書(shu) 桌、隨處可坐的椅子,引導觀眾(zhong) 靜下來、讀進去、多思考。

  在展廳中央一麵巨大的展牆上,有一幅標記了入庫案例地理位置的地圖,密密麻麻而又清晰有序的點線輻射開來,勾勒出一張藝術紮根中國大地的實踐網絡,而這張藝術之網,正越織越實、越織越密,藝術工作者們(men) 服務人民群眾(zhong) ,邁向廣闊天地的腳步也越走越堅定。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09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