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央蘇區無線電事業發展與曆史作用

發布時間:2024-03-27 10: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黨(dang) 史鉤沉】

  作者:孫偉(wei) (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中央蘇區作為(wei)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dang) 、政、軍(jun) 首腦機關(guan) 所在地及中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對全國各蘇區進行著有效的領導,無線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聯絡溝通作用。中央蘇區的無線電事業(ye) 發展迅速,並在人才、器材、實踐經驗等方麵對其他蘇區不斷給予指導與(yu) 幫助,從(cong) 而逐步構建起一張大體(ti) 覆蓋各主要蘇區的無線電網絡。

  中央蘇區與(yu) 其他蘇區建立無線電聯係

  自1931年1月6日紅軍(jun) 使用第一部無線電台開始,無線電對革命事業(ye) 的功用初步顯現出來,隨即引起重視。1931年1月28日,紅一方麵軍(jun) 下令大力發展無線電事業(ye) ,特別是通過培養(yang) 自身的無線電人才,“使我們(men) 中央與(yu) 其他各特區,一、三軍(jun) 團與(yu) 紅軍(jun) 其他各軍(jun) 團的通訊靈便”(《中央革命根據地曆史資料文庫·軍(jun) 事係統(第9冊(ce) )》,中央文獻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48頁)。希望通過無線電台作為(wei) 媒介,密切加強中央蘇區與(yu) 其他蘇區、紅一方麵軍(jun) 與(yu) 其他主力紅軍(jun) 之間的聯係。

  反“圍剿”戰爭(zheng) 的節節勝利帶來了無線電通訊人員和電台數量的不斷增加,中央蘇區於(yu) 1931年9月與(yu) 在上海的臨(lin) 時中央接通無線電聯係,並大體(ti) 保證了內(nei) 部的無線電聯絡通暢。與(yu) 此同時,中央蘇區也不斷克服困難、創造條件,與(yu) 其他蘇區及主力紅軍(jun) 建立無線電聯絡,以加快彼此間的信息溝通。

  隨著臨(lin) 時中央從(cong) 上海遷至中央蘇區,1933年1月,周恩來同誌就當時戰局分析與(yu) 此後行動建議致電中央局並轉中央,指出“全國蘇區更須有配合地發展紅軍(jun) ,更須絕對集中與(yu) 統一指揮”,建議中央迅速選派得力幹部分赴各蘇區工作;還提出“為(wei) 統一與(yu) 集中指揮起見,請中央、中央局給全國紅軍(jun) 以原則上、方針上的指示,以便前方能以電信直接指揮各地紅軍(jun) ”(《周恩來軍(jun) 事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234頁)。為(wei) 了粉碎國民黨(dang) 的第四次“圍剿”,必須加強對全國紅軍(jun) 的統一領導與(yu) 指揮,推動各蘇區之間的密切協作,當時最便捷、最安全的途徑隻能是無線電。因此,通過幫助各地建立無線電台,才能在全國各蘇區、紅軍(jun) 之間施行貫徹中央統一意圖的戰略配合行動。

  經過努力,到1934年初,中央蘇區同全國各主要蘇區及紅軍(jun) 建立起無線電聯係,極大加強了對各地革命工作的領導。“由於(yu) 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中央軍(jun) 委對紅軍(jun) 第四方麵軍(jun) 、第二、第六和第十軍(jun) 團的領導和指揮,隻能通過無線電台實施間接指揮,對某一戰役、戰鬥,隻作原則性的指示,不直接指揮。對紅軍(jun) 第一方麵軍(jun) 的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軍(jun) 團,則實施直接的具體(ti) 指揮。第七軍(jun) 團八月渡過閩江,挺進到閩浙贛地區以後,對他們(men) 改為(wei) 間接指揮了”(呂黎平:《青春的步履》,解放軍(jun) 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120頁)。

  各蘇區紛紛建立無線電台

  當時,中央蘇區與(yu) 其他蘇區的無線電聯絡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中央蘇區直接派遣無線電通訊人員攜帶電台設備前往幫助,如湘贛、湘鄂贛蘇區;上海臨(lin) 時中央派送無線電通訊人員、電台設備前往援助,溝通其與(yu) 中央蘇區、臨(lin) 時中央的聯係,如鄂豫皖、湘鄂西蘇區;通過繳獲敵人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建立自己的無線電台,經過黨(dang) 內(nei) 交通人員的聯係,在獲得通訊聯絡規定的密碼後,與(yu) 中央蘇區取得無線電聯係,如閩浙贛蘇區。

  據紅軍(jun) 無線電創始人之一王諍回憶,1932年一二月間,中央蘇區與(yu) 鄂豫皖蘇區的紅四方麵軍(jun) 取得了聯係;二三月間,中央蘇區與(yu) 湘鄂西蘇區的紅三軍(jun) 也取得了聯絡。1933年1月至3月,中央紅軍(jun) 在戰鬥中又繳獲了一部分電台。在此前後,中央蘇區派遣肖英、徐萍帶一部電台去湘鄂贛,派閻知非、江文先後各帶一部電台去湘贛,相互之間建立了無線電聯絡。

  湘贛蘇區作為(wei) 中央蘇區的一個(ge) 重要側(ce) 翼,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因受到國民黨(dang) 重兵的圍攻,與(yu) 中央蘇區又隔著一條被敵人封鎖的贛江,時常處於(yu) 信息隔絕狀態。湘贛蘇區於(yu) 1931年10月26日向蘇區中央局建議:“無線電機及人才,此次必須請求你們(men) 對〔兌(dui) 〕現的交代表帶來,以便打通湘贛省、湘鄂贛省到中央區的交通,這是在建立全蘇根據地、建立中央政府打通各省蘇區聯係有重大關(guan) 係的,請你們(men) 幫助我們(men) 實行交通上的計劃”(《湘贛革命根據地》上,中共黨(dang) 史資料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頁)。1934年8月,紅六軍(jun) 團撤離湘贛蘇區西征時擁有三部電台,其中兩(liang) 部就得益於(yu) 中央蘇區的幫助。第一部是在1932年,中革軍(jun) 委派蔡會(hui) 文擔任湘贛軍(jun) 區總指揮兼紅八軍(jun) 政委、蕭克擔任紅八軍(jun) 軍(jun) 長時,由中央蘇區帶來一部功率為(wei) 15瓦的電台。第二部是1933年6月初,中央派任弼時赴湘贛擔任省委書(shu) 記兼軍(jun) 區政治委員時,由中央蘇區帶來的功率為(wei) 5瓦的電台。

  1932年6月,中革軍(jun) 委派肖英、徐萍等攜帶15瓦電台1部赴湘鄂贛蘇區工作。電台不僅(jin) 擔負了湘鄂贛蘇區與(yu) 中央蘇區、湘贛蘇區、湘鄂西蘇區的通訊聯絡任務,“還為(wei) 湘贛軍(jun) 區與(yu) 軍(jun) 委間轉過電報”。中央蘇區接到湘鄂贛蘇區的電報後,專(zhuan) 門在1932年7月的《紅色中華》上分別刊載了蘇維埃臨(lin) 時中央政府、蘇區中央局致紅十六軍(jun) 的電文,這對全國各蘇區都是一種激勵。在《中華蘇維埃臨(lin) 時中央政府致紅十六軍(jun) 電》中寫(xie) 道:“你們(men) 以堅決(jue) 英勇的戰鬥,最近消滅了軍(jun) 閥謝彬二團之眾(zhong) ,占領了通山縣城,與(yu) 全國紅軍(jun) 的空前勝利,緊相呼應。”希望你們(men) “繼續光榮的勝利積極進攻,與(yu) 中央區、湘鄂西、鄂豫皖紅軍(jun) 配合更去消滅全線進攻的敵人,實現湘鄂贛省首先勝利”。

  至1933年,無線電通訊初步形成了三個(ge) 以黨(dang) 中央、中革軍(jun) 委為(wei) 中心的聯絡網,分別負責保障黨(dang) 中央同上海地下黨(dang) 組織、紅四方麵軍(jun) 和湘鄂西紅三軍(jun) (紅二軍(jun) 團)的無線電通訊;保障中革軍(jun) 委同江西軍(jun) 區、福建軍(jun) 區、粵贛軍(jun) 區、閩贛軍(jun) 區、贛南軍(jun) 區、湘贛軍(jun) 區、湘鄂贛軍(jun) 區和贛東(dong) 北(閩浙贛)軍(jun) 區的無線電通訊;保障中革軍(jun) 委同一、三、五軍(jun) 團及下屬師和七、九軍(jun) 團的無線電通訊。無線電台的快捷聯係,對推動革命事業(ye) 發展、應對敵人的進攻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色中華新聞台的廣播

  1931年11月的一蘇大會(hui) 期間,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成立。為(wei) 了更好地對國統區開展政治宣傳(chuan) 攻勢,並同其他蘇區的黨(dang) 組織交流新聞材料,繁榮蘇區的新聞文化事業(ye) ,經新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lin) 時中央政府決(jue) 定,“紅中社”創建了紅色中華新聞台。“我們(men) 黨(dang) 第一次越出了敵人的‘銅牆鐵壁’,向全國人民傳(chuan) 播了勝利的佳音。”(《劉寅文集》,電子工業(ye) 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頁)不久,紅色中華新聞台與(yu) 紅色中華報社合署辦公。

  1933年6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hui) 作出關(guan) 於(yu) 召集第二次全蘇大會(hui) 的決(jue) 議,為(wei) 此製定《準備第二次全蘇大會(hui) 的工作計劃》,成立了第二次全蘇大會(hui) 準備委員會(hui) ,對於(yu) 中央蘇區的準備工作,提到大會(hui) 的消息通報有四種方式,其中排首位的是“無線電台廣播”;對於(yu) 其他蘇區的準備,指出要“經過無線電台與(yu) 他們(men) 發生聯係將蘇大會(hui) 準備工作的計劃告訴他們(men) ,要他們(men) 報告他們(men) 作準備的工作”(《紅色中華》1933年6月23日,第88期第1版)。可見,電台廣播是二蘇大會(hui) 議消息的主要傳(chuan) 播形式,各地通過電台以了解會(hui) 議籌備相關(guan) 信息,並及時向瑞金報告參會(hui) 的準備情況。

  當時的新聞台雖然還不等同於(yu) 現代意義(yi) 上的廣播電台,卻能有效地將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紅軍(jun) 的聲音傳(chuan) 播到各大蘇區。時任紅中社編輯任質斌說道:“每天以紅中社名義(yi) 發幾條新聞出去,用無線電明碼向全國廣播,內(nei) 容是報道蘇區建設消息、紅軍(jun) 捷報或蘇維埃中央政府的聲明、宣言等。”不僅(jin) 於(yu) 此,國民黨(dang) 統治區的中共地下電台乃至蘇聯的電台,也都能收聽到來自瑞金的紅色電波。

  當時各主要蘇區和紅軍(jun) 部隊的報刊,曾大量刊登了紅色中華新聞台播發的新聞,而各蘇區電台發來的重要消息,也及時刊登在中央蘇區的《紅色中華》報上。通過這種互動方式,中央蘇區與(yu) 各地之間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實現了信息的共享,不僅(jin) 推動了中央蘇區的各項工作,也極大鼓舞了全國廣大蘇區軍(jun) 民的士氣。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1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