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清水河縣老牛坡村:興文旅煥發老區新貌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xiang) 村看振興(xing) 】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光明日報通訊員 奈斯夫
長城腳下,黃河沿畔,坐落著一個(ge) 具有紅色革命曆史的村莊——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鄉(xiang) 老牛坡村。這裏有晉陝蒙三省區交界之處最早成立的農(nong) 村黨(dang) 支部、北堡抗戰遺址等。如今的老牛坡村,村民們(men) 在村黨(dang) 總支帶領下,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日子越過越紅火。
走進清水河縣老牛坡村,室內(nei) 幹淨整潔,室外環境優(you) 美,庭院內(nei) 外花草果木錯落有致,一些曾經遺存下來的土窯洞、石牆院“搖身一變”成了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夏天的村子裏,看書(shu) 、打球、參加文藝活動的人多了;大棚田地裏,學習(xi) 種植、養(yang) 殖技術的人多了;直播間裏,科技示範戶、致富能手也多了,全村上下其樂(le) 融融。
然而,曾經的老牛坡村,因為(wei) 土地貧瘠、幹旱少雨,再加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真正的“窮鄉(xiang) 僻壤”。發展隊伍缺乏“主心骨”“生力軍(jun) ”,新的發展思路“進不來”“落不下”,導致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獨立生產(chan) 經營性收入不多,缺少二、三產(chan) 業(ye) 支持。
麵對這些問題,老牛坡村黨(dang) 支部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借助全縣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的契機,以紅色文旅帶動紅色革命老區發展,打造一張紅色文旅新名片。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村黨(dang) 總支、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工作隊幾乎天天都在商量咋弄。村子現有農(nong) 業(ye) 種植大戶18家,規模化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戶16戶;養(yang) 殖牲畜3500多頭(隻),特色種植業(ye) 以玉米、穀類、土豆、油料作物為(wei) 主。但是依靠傳(chuan) 統的銷售模式,銷路打不開。因此,村黨(dang) 總支結合村實際和老百姓的需求,確定了‘種養(yang) 結合、緊靠旅遊’的發展思路,想通過紅色旅遊帶動農(nong) 畜產(chan) 品銷售。”村支書(shu) 高雲(yun) 告訴記者。
老牛坡村在種植業(ye) 保留特色優(you) 勢的基礎上,利用本村資源和社會(hui) 資源建立深加工平台,與(yu) 養(yang) 殖業(ye) 、旅遊業(ye) 協同發展,使農(nong) 副產(chan) 品實現精細化、精品化、品牌化,疏通產(chan) 、供、銷產(chan) 業(ye) 鏈條,通過紅色旅遊進一步帶動農(nong) 畜產(chan) 品銷售。
農(nong) 民韓連生就是在老牛坡黨(dang) 性教育基地附近開第一家電商的“老板”。作為(wei) 傳(chuan) 統的清水河農(nong) 民,過去靠天吃飯的一家人因為(wei) 韓連生身體(ti) 不好、沒有勞動力,家庭一直在貧困中掙紮。在高雲(yun) 的幫助下,韓連生漸漸意識到,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應當為(wei) 村民起示範帶頭作用。自此韓連生開始主動學習(xi) ,並在老牛坡村黨(dang) 支部及清水河縣委的幫助下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和第一家網店。農(nong) 家飯菜的原材料都是村裏農(nong) 民種的綠色無汙染蔬菜,電商平台賣的是清水河特產(chan) 小香米、果丹皮。“政府給我家安裝了電腦、打印機,教會(hui) 我上網開網店,等配送的物流聯係好了,我不僅(jin) 要自己致富,還要帶動我的鄰居、甚至整個(ge) 村子致富。對未來的生活我非常有信心。”韓連生說。
伴隨著村子各類產(chan) 業(ye) 的發展,各項榮譽也接踵而至。2019年以來,老牛坡村先後被評為(wei) “國家森林鄉(xiang) 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等。2021年6月,老牛坡村黨(dang) 總支還獲評“內(nei) 蒙古自治區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
隨著駐村工作隊的到來,老牛坡村委幹勁更足了。“我經常跟著村黨(dang) 總支、村‘兩(liang) 委’、駐村工作隊上門探訪老百姓,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為(wei) 村裏的老人更換了門窗、油布、被褥等。經過駐村工作隊向原單位申請,為(wei) 我們(men) 村建設了小雜糧加工廠,購置了設備,我們(men) 也積極組織力量投入小雜糧加工廠生產(chan) 銷售中來,今年準備加工蕎麵,在駐村工作隊的協助下,銷路將進一步打開,務工農(nong) 民收入和村集體(ti) 經濟得到進一步提升。”老牛坡村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朝魯說。
2023年,村黨(dang) 總支、村“兩(liang) 委”、駐村工作隊完成了133畝(mu) 大豆集中連片種植,陽坡到老窪溝、新村到南柳溝道路硬化。為(wei) 6戶飲水困難戶做了水窯,為(wei) 南柳溝村做抗旱水窯4眼,危房改造戶5戶。完成了陽坡到老牛坡、老牛坡到新村管網改造1.5公裏,為(wei) 口子上村更換了大變壓器……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既是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要緊事”,又是老百姓心頭的“微心願”。
在老牛坡村的百姓間,有這樣一種把“心願”寫(xie) 下來交給村委的習(xi) 慣,“微心願”是老牛坡村“為(wei) 民辦實事”的亮點工作,這個(ge) “心願”就是群眾(zhong) 的需求、群眾(zhong) 的呼聲,無論大事小情,村黨(dang) 總支、村“兩(liang) 委”幹部、駐村工作隊都會(hui) “擰成一股繩”立刻辦、馬上辦,小到從(cong) 城裏買(mai) 藥、取快遞、捎東(dong) 西,大到幫病人住院、解決(jue) 水電等問題,一個(ge) 個(ge) 小小心願的滿足,讓村民感受到貼心的溫暖。村子裏新換的大變壓器,是村黨(dang) 總支今年為(wei) 村民解決(jue) 的“微心願”之一,自從(cong) 換了變壓器,村裏的養(yang) 殖大戶們(men) 切草難的問題徹底得到解決(jue) 。
“這變壓器可有大用處,全村現在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4家,用電量大。我們(men) 全部引進改良品種,總共養(yang) 牛130頭,養(yang) 羊3500隻,村民的收入指著它們(men) 呢。”高雲(yun) 向記者介紹。
“我們(men) 以前切草都用手切,但是現在養(yang) 得多了,草料太多,不切細牲口又吃不了,買(mai) 來機器發現電壓上不去,我們(men) 養(yang) 牛羊的心願就是換個(ge) 大的變壓器,沒想到這麽(me) 快就實現了。”養(yang) 羊大戶梁白笑著和記者說。
“除了養(yang) 殖,整體(ti) 種植效益較以往也有明顯提高,今年玉米香米等作物種植麵積在3500畝(mu) 以上,同時完成了133畝(mu) 大豆集中連片種植,僅(jin) 這一項就為(wei) 村集體(ti) 收入進賬不少。”老牛坡村村主任劉擁利說。
“老牛坡村以生態遊、紅色遊為(wei) 引領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用紅色精神感化人、用人文特性留住人、用自然美景陶冶人,用特色教學吸引人。”高雲(yun) 表示,2023年,在上級黨(dang) 委、政府關(guan) 心支持下,老牛坡村進一步完成五眼井晉綏工委路居地舊址複原以及口子上長城棧道建設,完成北堡村至老牛坡村路基整理、護坡加固、排水渠建設、安置路標等道路改造工程建設項目。共接待遊客、學者1.5萬(wan) 餘(yu) 人次,為(wei) 村民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的同時,也為(wei) 農(nong) 特產(chan) 品銷售提供了穩定的平台。如今,老牛坡村正加速打造集餐飲、住宿、觀光、農(nong) 特產(chan) 品銷售、紅色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紅色文旅新名片,讓老區煥發新貌。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