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影裏的民族精神

發布時間:2024-03-27 11: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尹一伊(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講師)

  作為(wei) 傳(chuan) 播效果最好、影響力最大的文藝形式之一,中國電影在百餘(yu) 年的發展曆程中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芒,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傳(chuan) 統。曆代電影人或聚焦民族大義(yi) ,或厚植家國情懷,或歌頌勤勞勇敢,塑造了一個(ge) 個(ge) 深入人心的經典形象,講述了一段段經久不衰的中國故事。伴隨著時代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術手段與(yu) 電影觀眾(zhong) 的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無論如何變化,中華血脈中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通過更加多元、豐(feng) 富的表現形式長存於(yu) 電影作品之中,展示中國文化獨特的精神魅力。

  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既源於(yu)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所成就的深厚文化積澱,也反映出中華兒(er) 女在曆史的實踐經驗中所凝聚的民族意識、民族信仰與(yu) 價(jia) 值觀念。在每一個(ge) 曆史發展階段,中國人民始終以堅強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直麵挑戰,勇敢地承擔著時代使命。與(yu) 之對應的,在中國電影發展的不同階段,電影人也創作出風格各異、類型多元,帶有鮮明時代烙印,弘揚民族精神的優(you) 秀影片。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影響下,左翼電影運動應運而生,生產(chan) 了《漁光曲》《馬路天使》等一批富有進步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影片,成就了中國電影史上極為(wei) 重要的一個(ge) 創作高峰,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此後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yi) 傳(chuan) 統。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陸續成立,《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電波》《地道戰》等至今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的影片相繼問世。這些作品著力塑造富有家國情懷的英雄人物,表現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的成長轉變以及所表現出的堅強不屈、不懼犧牲的精神。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從(cong) 一名知識分子成長為(wei) 堅強勇敢的無產(chan) 階級戰士,最終走上革命道路。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xia) 與(yu) 何蘭(lan) 芬為(wei) 了革命事業(ye) 和信仰扮演夫妻進行情報工作,犧牲小我。李俠(xia) 犧牲時,通過電報發出的最後一句“同誌們(men) ,永別了,我想念你們(men) ”,今天想來仍感人至深,李何二人也成為(wei) 此後諸多影視作品塑造地下黨(dang) 的形象藍本。在這一時期,英雄氣節、家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是中國電影中體(ti) 現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經曆產(chan) 業(ye) 化改革等一係列變化,掀起了一股兼具思想藝術價(jia) 值與(yu) 商業(ye) 價(jia) 值的新主流電影創作風潮。這類影片以軍(jun) 旅、戰爭(zheng) 題材居多,往往以強類型、強敘事再現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曆史節點。隨著創作理念和製作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影的敘事手段更加豐(feng) 富,對曆史場景的再現愈加真實而動人心魄。例如《長津湖》《狙擊手》等將動作、狙擊等類型元素疊加,用身臨(lin) 其境的視聽效果展現戰爭(zheng) 的驚險刺激,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勇敢無畏的犧牲奉獻,以及始終如一的家國情懷。

  開放包容的人文內(nei) 涵

  中國文化中蘊藏著豐(feng) 富的文化底蘊,多元文化百花齊放,也為(wei) 中國電影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yu) 素材。一方麵,中國電影在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不斷解讀與(yu) 故事新編中,一邊提取原典中的精神內(nei) 核,一邊通過類型、敘事、視聽形式的守正創新,達成對傳(chuan) 統人文精神的當代再現。近年來,動畫電影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尤為(wei) 引人注目。《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將《西遊記》中的唐僧改編為(wei) 小和尚江流兒(er) ,反而將其大智若愚、大道至簡的至善至純表現得更為(wei) 透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延續《封神演義(yi) 》故事裏哪吒勇敢追求自由的性格,借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詞引發觀眾(zhong) 的情感共鳴。《長安三萬(wan) 裏》通過對高適和李白的故事講述完成了對唐代文人的群像書(shu) 寫(xie) 。影片中融入幾十首唐詩,大氣磅礴地展現盛唐文脈與(yu) 文人氣節,對觀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人文素養(yang) 、審美趣味的培養(yang) 大有裨益。

  劇情片中的人文精神則更多地體(ti) 現在對“人”的觀照上。“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中華文化自古強調以人為(wei) 本,這種人文精神也體(ti) 現在中國電影的優(you) 秀現實主義(yi) 傳(chuan) 統之中。從(cong) 左翼電影運動開始,電影人始終將創作目光投向“大眾(zhong) 每天都會(hui) 遇見的人”。《一江春水向東(dong) 流》《人到中年》《黃金年代》展現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我不是藥神》《八角籠中》等刻畫普通人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過程。這些現實題材影片試圖將社會(hui) 性與(yu) 商業(ye) 性結合,傳(chuan) 遞出不凡的人性光輝。

  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還表現為(wei) 愛好和平、開放包容,這些內(nei) 容也蘊藏於(yu) 中國電影的文化內(nei) 涵中。比如,《流浪地球》中世界各國團結協作、眾(zhong) 誌成城對抗災難,啟動發動機推進“流浪地球”計劃的敘事設計,有別於(yu) 西方科幻電影的個(ge) 人英雄主義(yi) 敘事,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科幻類型。

  堅忍不拔的拚搏意識

  勤勞勇敢、堅忍不拔的拚搏精神,是支撐中國人民克服逆境、走向富強的重要精神內(nei) 核,也成為(wei) 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內(nei) 容。在銀幕上,許多經典人物形象秉持著生命不息、拚搏不止的信念,通過不懈奮鬥實現自我價(jia) 值、投身國家建設。

  體(ti) 育題材電影是拚搏精神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體(ti) 育精神強調決(jue) 不放棄、勇攀高峰,電影能通過豐(feng) 富的敘事和視聽語言手段將其有效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從(cong) 中國首部體(ti) 育題材電影《體(ti) 育皇後》到體(ti) 育片的經典之作《女籃5號》,體(ti) 育電影一直力圖塑造有血有肉、不斷成長的運動員形象。運動員往往會(hui) 經曆傷(shang) 病低穀,又一次次重新振作起來,這正是拚搏精神的直接體(ti) 現,直到今天依然是體(ti) 育題材永恒不變的敘事主題。近年來,《奪冠》《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攀登者》等影片,盡管聚焦排球、乒乓球、登山等不同體(ti) 育項目,但都表現了中國運動員在艱苦的訓練生活和殘酷的競技環境中堅忍不拔、突破極限的過程。逆流而上、迎風而行,不懈挑戰巔峰的精神,無論在哪個(ge) 年代都分外動人。

  運動員之外,從(cong) 事不同職業(ye) 的平凡英雄也是電影對拚搏精神的具象化呈現。近年來,越來越多電影書(shu) 寫(xie) 普通人奮力拚搏的故事。這些人物往往來自普通家庭,從(cong) 事著普通的工作,卻能在重大考驗麵前突破自我、戰勝困難,承擔起社會(hui) 責任。例如,《峰爆》中的鐵建工程師洪翼舟與(yu) 曾為(wei) 鐵道兵的父親(qin) 老洪,在麵臨(lin) 重大地質災害時挺身而出,與(yu) 山洪風暴展開生死搏鬥。《中國機長》中的劉長健機長與(yu) 機組人員在遭遇飛行罕見險情時臨(lin) 危不亂(luan) 組織迫降,體(ti) 現出極高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職業(ye) 精神。《烈火英雄》以消防員為(wei) 主角,聚焦他們(men) 在油罐區火災的重大考驗中赴湯蹈火、逆行救援的動人事跡。這些影片中,普通人堅強不屈、不懼犧牲,以凡人之軀對抗巨大的災難和挑戰,創造“奇跡”,也傳(chuan) 遞出中國人民對國家和社會(hui) 的強烈使命感。

  拚搏精神還體(ti) 現在白手起家、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的創業(ye) 故事中。在中國電影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中,表現勞動人民為(wei) 建設家鄉(xiang) 、追求幸福生活而奮鬥的影片屢見不鮮。從(cong)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我們(men) 村裏的年輕人》《李雙雙》,到近年來的《我和我的家鄉(xiang) 》《奇跡·笨小孩》,主人公在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同時,往往也通過努力造福更多普通人。在此,個(ge) 人成長、自我實現的個(ge) 人敘事與(yu) 國家振興(xing) 、社會(hui) 發展的宏觀敘事交匯融合,每個(ge) 個(ge) 體(ti) 的努力奮鬥也凝聚為(wei) 整個(ge) 民族的拚搏精神,引起觀眾(zhong) 共鳴。

  民族精神的精髓不限於(yu) 此,它是動態的,與(yu) 時俱進的,能繼承過去又能超越傳(chuan) 統。這就給電影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深刻厚重的底蘊。所以,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通過影像作品表現民族精神,是新時代中國電影所肩負的時代使命。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