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界人士送別《漢聲》創辦人黃永鬆
中新社台北3月27日電 (記者 楊程晨)台灣知名出版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鬆的告別式27日在台北市立第二殯儀(yi) 館舉(ju) 行,台文化界多位知名人士、雜誌讀者出席。廳堂內(nei) 外,擺放著黃永鬆生前多位大陸摯友、合作夥(huo) 伴遙敬的花籃。
1943年10月出生在台灣桃園的黃永鬆於(yu) 今年3月4日辭世。過去半個(ge) 多世紀,黃永鬆攜其在20世紀70年代創辦的中英文《漢聲》雜誌奔走於(yu) 兩(liang) 岸,專(zhuan) 注搶救、挖掘、整理中國民間藝術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黃也被譽為(wei) 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的“守護神”。
出席告別式的台灣攝影家莊靈與(yu) 黃永鬆的友誼超過50年,他向中新社記者回憶了兩(liang) 人的種種經曆。“前些時候,我在大陸與(yu) 他通過電話,說起回台後一聚,沒想到成了訣別。”莊靈表示,《漢聲》的發行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民間文化被西方人看見,也讓兩(liang) 岸年輕人充分認識自己的曆史傳(chuan) 統。“我們(men) 是世交,很難用一個(ge) 詞來評價(jia) 他的。他是將一生的誌業(ye) 灌注到發揚傳(chuan) 統文化中”。
莊靈與(yu) 太太陳夏生27日一齊到場,陳夏生與(yu) 黃永鬆亦有著特殊淵源。1981年,身為(wei) 結藝家的陳夏生與(yu) 漢聲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結》一書(shu) ,“中國結”自此得名。陳表示,黃先生是相當熱誠的人,很會(hui) 照顧、訓練年輕人,“他是真正為(wei) 後輩著想,《漢聲》的晚輩如果有其他好的去處,他都會(hui) 鼓勵”。
雜誌創辦人之一的台灣知名畫家奚淞與(yu) 黃永鬆等人並稱為(wei) “漢聲四君子”。27日,他在台北的另一場文化活動上對記者說,“過去我們(men) 4個(ge) 人團體(ti) 是以黃永鬆為(wei) 主,他帶著大家去探尋民間的智慧。當時大家在追求西方式前衛的時候,我們(men) 找到了另一種前衛,重新回看自己的鄉(xiang) 土文化。”
奚淞認為(wei) ,台灣社會(hui) 正處在“急速西化”的環境中,一些人從(cong) 頭到腳都忘掉、失掉中國人該有的風度,尤其是沒有注意到民間文化的傳(chuan) 統還依舊深厚。
出席告別式的台灣知名音樂(le) 人、詞作者許常德向記者介紹,約40年前,他進入社會(hui) 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漢聲》。在其印象裏,《漢聲》是一家異常“麻煩”的雜誌,而黃永鬆卻是一個(ge) “超級浪漫”的人。
“一本10多萬(wan) 字,光校稿就要6次。我當時覺得,為(wei) 什麽(me) 這家雜誌社跟其他家那麽(me) 不一樣?”離開《漢聲》後,許常德進入音樂(le) 圈,並將這些“認真的規矩”帶入唱片的美術、印刷、包裝領域。許常德感歎,黃永鬆是一個(ge) 比“爸爸媽媽”對自己還好的人,也是《漢聲》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黃先生走了,難道他創造的東(dong) 西就要像酒精一樣揮發嗎?”許常德說,“我們(men) 近期有在討論,要讓《漢聲》的IP活下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