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時評】更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發布時間:2024-03-28 15: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黃剛(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與(yu) 20多家學校建立了館校合作機製,該館的社教人員每周都會(hui) 走進學校,開展瓷文化係列課堂,係統介紹景德鎮陶瓷發展曆史,寓教於(yu) 樂(le) ,讓學生們(men) 動手體(ti) 驗,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在天津,天津博物館結合自身豐(feng) 富的館藏資源優(you) 勢,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和力量,為(wei) 學生們(men) 開設“思政課”;在四川,成都博物館創新開設“周末兒(er) 童博物館”,根據兒(er) 童認知特性設計課程與(yu) 活動,讓孩子們(men) 玩得盡興(xing) ,同時激發他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文化自信。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博物館不僅(jin) 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詮釋文物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場所,承載著社會(hui) 教育的重要功能。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如何延續“博物館熱”,不斷加強文遺保護利用,更好滿足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wei) 備受關(guan) 注的議題。

  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1905年,張謇在創辦南通博物苑時就提出了“設為(wei) 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shou) 草木之名”的宗旨,主張博物館和圖書(shu) 館一樣都是學校教育的後盾。而這也是我國近代首個(ge) 由中國人創辦的博物館。我國現行《博物館條例》也明確提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wei) 目的,收藏、保護並向公眾(zhong) 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的組織,突出強調博物館的教育意義(yi) 。通常來講,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如果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髒,那麽(me) 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收藏和研究以教育為(wei) 目的並服務於(yu) 教育。更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我們(men) 必須要寫(xie) 好的一篇大文章。

  加強研究闡釋,深度挖掘文物藏品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將豐(feng) 富的博物館資源轉化為(wei) 寶貴的教育資源。人們(men) 逛博物館不隻是為(wei) 了“打卡”看熱鬧,更是意在從(cong) 文物藏品中獲得知識,接受文化熏陶、觸發理性思考、豐(feng) 富內(nei) 心世界。博物館的文物給人以直觀、真實的感受,這是博物館教育與(yu) 學校教育不同的地方。而要真正實現文物藏品的教育意義(yi) ,不僅(jin) 要考察其曆史,還要深挖蘊含其中的精神內(nei) 涵,展示蘊藏其中的道理哲理和價(jia) 值觀念等,展現深嵌其中的國人獨有的精神世界和審美,發揮其對觀展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價(jia) 值引領作用。

  注重活化利用,樹立以觀眾(zhong) 為(wei) 中心的展覽展示理念,善用科技手段,寓教於(yu) 樂(le) 。走進博物館的參觀者不是被動聽講解的“看客”,而是能夠圍繞文物藏品進行觀察、體(ti) 驗、思考、實踐的“文物利用者”。在策劃展覽和展示文物時,要充分考慮到公眾(zhong) 的特點和教育的需求,堅持分眾(zhong) 化、注重體(ti) 驗感、提升啟發性。收藏進博物館的文物由於(yu) 脫離了其原來的曆史場域、文化坐標和使用場景,從(cong) 而給觀眾(zhong) 更好理解其價(jia) 值帶來一定困難。如何幫助公眾(zhong) 更好理解文物的曆史和內(nei) 涵,也正是開展好博物館教育的關(guan) 鍵。可借助科技手段,通過數字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同時創新策展方式,提升互動體(ti) 驗,開發更多創意產(chan) 品,讓觀眾(zhong) 在與(yu) 藏品“對話”中實現寓教於(yu) 樂(le) ,進一步增進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等八部門聯合公布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都名列其中,為(wei) 館校合作、協同育人開拓了新天地。館校雙方充分利用博物館裏的豐(feng) 富文物和展陳資源,緊密結合大中小學各門思政課程,將文物知識融入學校教育之中,既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又能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實現博物館教育與(yu) 思政課教學的雙贏。我們(men) 要以當下不斷升溫的“文博熱”為(wei) 契機,不斷加大對博物館科學研究的投入,不斷創新博物館教育的呈現與(yu) 表達,更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學生等諸多群體(ti) 得到更豐(feng) 富更持久的文化滋養(yang) 。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0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