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保障糧食安全須更加重視“中部力量”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chan) 基地,在全國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保障糧食安全,不可忽視“中部力量”。要推進中部地區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實施農(nong) 民增收促進行動,不斷提高農(no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水平,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wei) 推進中部地區崛起夯實基礎。
中部地區自古就是“大糧倉(cang)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中部六省糧食生產(chan) 成績斐然。全國13個(ge) 糧食主產(chan) 區,中部占5個(ge) ,河南、安徽還是糧食淨調出省份。2023年,中部六省糧食總產(chan) 量占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的29.2%,超過東(dong) 北三省一區26.6%的比重。
中部六省糧食生產(chan) 各具特色。河南是“中原大糧倉(cang) ”,糧食總產(chan) 量位列全國第二位,僅(jin) 次於(yu) 黑龍江,小麥產(chan) 量位列全國第一位,是全國小麥輸出第一大省。安徽被譽為(wei) “江淮糧倉(cang) ”,糧食總產(chan) 量位列全國第四位。湖南是水稻種子研發高地,水稻總產(chan) 量處於(yu) 全國第二位,僅(jin) 次於(yu) 黑龍江。湖北水稻總產(chan) 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五位。位於(yu) 鄱陽湖畔的江西被稱為(wei) “江南糧倉(cang) ”,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多年超430億(yi) 斤。山西是中部地區唯一的糧食產(chan) 銷平衡區,也是全國重要的小雜糧生產(chan) 基地。然而,中部地區糧食生產(chan) 也受到耕地減少、生態破壞、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種糧收入低、經濟發展水平等各種因素製約,須在高起點上推進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在發展中解決(jue) 存在的問題。
進一步完善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推進農(nong) 業(ye) 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nong) 田,強化全過程監管,確保建一塊、成一塊。推進科技創新與(yu) 糧食生產(chan) 深度融合,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和農(nong) 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為(wei) 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科技支撐。在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有機融合上下功夫,持續提高糧食單產(chan) 和品質,提升種糧致富效應,吸引更多農(nong) 戶參與(yu) 發展現代化大農(nong) 業(ye) 。
中部地區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巨大,但整體(ti) 經濟發展水平與(yu) 東(dong) 部地區相比仍顯遜色。要高質量推進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建設,打造一批糧食生產(chan) 加工供應基地。鼓勵引導糧食加工企業(ye) 向主產(chan) 區、產(chan) 糧大縣集中,實現糧食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把糧食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經濟發展優(you) 勢,既能為(wei) 確保國家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貢獻“中部力量”,又能提升中部地區整體(ti) 實力和競爭(zheng) 力。
種糧收益低,就會(hui) 影響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要進一步深化農(nong) 村改革,完善強農(nong) 惠農(nong) 富農(nong) 支持政策,充分激發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活力,推動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深化農(nong) 村土地改革和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股份製改製,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允許農(nong) 民土地經營權自由流轉,賦予他們(men) 更多財產(chan) 權利。強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帶動作用,通過構建“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推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讓農(nong) 民通過流轉土地增加轉移性收入,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增加經營性收入,通過轉移就業(ye) 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增加財產(chan) 性收入。
中部地區產(chan) 糧大縣普遍麵臨(lin) 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影響地方重農(nong) 抓糧和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要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xiang) 之間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生產(chan) 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延伸,補齊產(chan) 糧大縣公共服務短板。國家已經啟動實施產(chan) 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今年在安徽、河南、內(nei) 蒙古、吉林、黑龍江5個(ge) 糧食淨調出省份開展試點,聚焦公共服務短板,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將有助於(yu) 提升產(chan) 糧大縣城鄉(xiang) 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劉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