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詩人、評論家曉雪:一生為“愛”而詩作

發布時間:2024-04-01 15:0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昆明3月30日電 題:詩人、評論家曉雪:一生為(wei) “愛”而詩作

  記者 繆超

  30日,記者走進在雲(yun) 南昆明的曉雪家中,第一感覺就是書(shu) 多!偌大客廳裏無沙發,巨大書(shu) 案居中,兩(liang) 麵牆俱是書(shu) 櫃,就連椅子上地板上都堆放著書(shu) 籍。曉雪道,“我生活睡覺在二樓,一樓每間房都放著書(shu) 。”

  曉雪,本名楊文翰,中國著名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作家。與(yu) 其書(shu) 一樣多的,是他的文學作品,其所著《曉雪選集》近400萬(wan) 字。為(wei) 何一生勤於(yu) 筆耕?耄耋之年的曉雪如是說,他寫(xie) 詩寫(xie) 作近70年,要說動力就隻有一個(ge) :愛。

  對文學之愛

  1935年,曉雪出生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喜洲古鎮一個(ge) 白族家庭。幼時家貧,曉雪寄居在青瓦白牆、雕梁畫棟、四圍香稻的外祖父家。

  白族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喜洲古鎮曆來崇文重教。曉雪說,“小時候,每天晚飯後,我和外祖父都會(hui) 到喜洲田野散步。外祖父總是邊走邊用白族腔調哼著陶淵明、王維的詩歌。他反複哼唱著,長期耳濡目染,以至於(yu) 這些詩歌,我很早就能背誦,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曉雪的舅舅趙櫓就讀於(yu) 雲(yun) 南大學文史係,每個(ge) 假期都會(hui) 帶回書(shu) 刊讀物。伴隨著家庭的書(shu) 香與(yu) 白族文化的滋養(yang) ,曉雪自小就確立了文學之誌。

  1952年,曉雪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屆高考,第一誌願便填報武漢大學中文係,且如願被錄取。“從(cong) 大理乘汽車轉火車,18天才到武漢,所以我大學四年都沒回過家。”大學假期,酷愛文學的曉雪都是在圖書(shu) 館度過,閱讀一眾(zhong) 中外名著,廣泛涉獵哲學、曆史、美學,邊讀邊想、邊讀邊記,日積月累。

  1956年他撰寫(xie) 畢業(ye) 論文《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次年在全國出版發行,是新中國第一部現代作家論文,成為(wei) 其成名之作。同年,曉雪還在《人民文學》發表短論——《作家們(men) ,關(guan) 心和參加文藝批評吧!》,這是他一直以來主張的:作家、藝術家們(men) 兼搞評論。“詩歌的形象思維與(yu) 評論的邏輯思維雖然有區別,但並不是相互排斥、水火不容的,處理得好,可以相輔相成。”

  半個(ge) 多世紀以來,曉雪著有詩集、散文集、評論集28部和《曉雪選集》6卷,不少詩文被翻譯成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緬甸、泰國等國文字和哈薩克族、朝鮮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字。1996年曉雪獲意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特別獎,2003年獲第五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突出貢獻獎,2010年獲中國當代傑出民族詩人詩歌獎,2014年獲國際詩人筆會(hui) 授予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紐約東(dong) 西方藝術家協會(hui) 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對故鄉(xiang) 之愛

  曉雪上小學時,正值抗日戰爭(zheng) ,華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為(wei) 避硝煙,從(cong) 武漢遷至大理喜洲辦學。曉雪就讀的喜洲中心小學一部分老師來自華中大學,“我的小學老師是浙江人,在他眼裏大理風光賽江南。”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時曉雪並不能體(ti) 會(hui) 外人眼中的大理之美,一心想走到蒼洱之外求證。“報考武漢大學,我是先翻看中國地圖,武漢剛好在中心區域,由此方便去東(dong) 南西北看看。”

  大學畢業(ye) 回到家鄉(xiang) ,曉雪帶著“我者”“他者”眼光重新審視故土,“無論是動人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曆史文化,還是豐(feng) 富的民族風情,‘大理’二字便代表著一片詩情畫意。”

  幾十年來,寫(xie) 蒼山洱海,一直是他重要的創作內(nei) 容,從(cong) 來沒有中斷過,甚至在1989年動手術時,還在病榻上寫(xie) 下《夢回蒼山洱海》。立足於(yu) 大理,曉雪先後創作了《洱海之歌》《蒼洱新曲》《花甸壩詩草》《蒼山洱海》《蒼洱四景》《美人石》《羊龍潭》《小鸚哥》《大黑天神》等百餘(yu) 首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的詩歌,字字句句都是對那片山水的熱愛。

  “采了一天的茶,我靠在蒼山的懷抱裏,睡著了,睡得那麽(me) 香,我夢見,蒼山就在我的懷抱裏……打了一天的魚,我躺在海邊的沙灘上,睡著了,睡得那麽(me) 甜,我夢見,洱海就在我的心窩裏……”

  接受記者采訪時,曉雪深情朗誦起他的詩歌《愛》,語調舒緩、情深意切,聽者隨聲而去,似乎和曉雪一起回到了明麗(li) 、靜謐的蒼山下、洱海邊……

  為(wei) 故鄉(xiang) 寫(xie) 詩也成就了曉雪,“我獲獎的作品,多是與(yu) 大理有關(guan) ”。他寫(xie) 的《大黑天神》獲得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評獎長詩獎,類似的獲獎作品還有《望夫雲(yun) 》《蝴蝶泉》《飛虎山》《播歌女》等。

  為(wei) 愛情詩歌

  說起曉雪詩作最好的兩(liang) 個(ge) 部分,一個(ge) 是關(guan) 於(yu) 故鄉(xiang) ,另一個(ge) 就是關(guan) 於(yu) 愛情。

  曉雪和妻子趙履珠青梅竹馬,都在喜洲長大。1957年,曉雪從(cong) 武漢回到大理,多年未見的趙履珠已出落的亭亭玉立。兩(liang) 情相悅,兩(liang) 人由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戀情。

  1957年初,大理州成立歌舞團,趙履珠被選中,後因在電影《五朵金花》中為(wei) 女主角配唱《蝴蝶泉邊》一舉(ju) 成名。1962年,趙履珠被調到北京東(dong) 方歌舞團工作,並被送到中央音樂(le) 學院民族聲樂(le) 係進修學習(xi) 。

  彼時的曉雪,文學發展之路正遭遇坎坷。“那時,她的事業(ye) 蒸蒸日上,又正值青春,在北京有很多人愛慕她、追求她。我想她應該是不會(hui) 回來了。”

  自始至終,趙履珠從(cong) 未改變對曉雪的情意。趙履珠說,“我們(men) 相戀8年,他每個(ge) 星期給我寫(xie) 一封情書(shu) ,我從(cong) 東(dong) 方歌舞團回昆明時,提了一個(ge) 大皮箱,裏麵全是他的情書(shu) ,從(cong) 那時起,我就認為(wei) ,詩和歌是連在一起的,到現在更是如此,詩離不開歌,歌更離不開詩。”

  在北京工作4年後,趙履珠毅然選擇調回雲(yun) 南,與(yu) 曉雪步入婚姻殿堂。曉雪回憶,“我們(men) 的婚禮很簡單,就買(mai) 了喜糖分給親(qin) 友。”

  休戚與(yu) 共,伉儷(li) 情深。在曉雪的眼裏,妻子勤勞、賢惠、善良,為(wei) 此他專(zhuan) 門寫(xie) 下作品《家有賢妻》。還寫(xie) 了《彈起三弦唱不盡》《洱海情歌》《丁香花》等諸多歌曲歌詞,由趙履珠傾(qing) 情演唱,這些富含真情的歌曲,深受人們(men) 喜愛與(yu) 傳(chuan) 唱。

  一路走來,曉雪後來成為(wei) 著名的詩人、作家、評論家,深受後輩尊敬愛戴,趙履珠也成為(wei) 著名的白族歌唱家。

  “真正不朽的詩歌,寫(xie) 的是偉(wei) 大崇高的愛情,擴大來說就是愛,愛生活,愛自然,愛祖國,愛人民,愛親(qin) 人……所以我所有的詩就是為(wei) 了去表達一個(ge) 愛。”耄耋之年的曉雪篤定地認為(wei) ,詩人之所以存在,就是為(wei) 了要表達愛。(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