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深聚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men) 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ye) 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yang) 出來。”
職業(ye) 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近年來,職業(ye) 教育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適應性顯著增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湧現,有力支撐了我國成為(wei) 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當下,麵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職業(ye) 教育如何展現新作為(wei) ?本期教育版,我們(men) 關(guan) 注一些職業(ye) 院校的探索與(yu) 實踐。
——編 者
促進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
在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交通工程學院實訓室裏,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及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學生郭紫涵正在動力電池試驗設備上進行係列測試,並完成實際裝車測試。
“2022年填報高考誌願時,學校新開設的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專(zhuan) 業(ye) 讓我很感興(xing) 趣,加之近年來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樂(le) 觀,我便果斷填報了。現在看來,我的選擇十分正確。”郭紫涵說,“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中,學校與(yu) 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ye) 開展合作,帶領我們(men) 參與(yu) 具有科研性質和生產(chan) 性質的實訓,大大提升了我們(men) 的工程實踐能力。”
“伴隨著汽車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汽車類專(zhuan) 業(ye) 由傳(chuan) 統的汽車檢測與(yu) 維修技術、汽車製造與(yu) 試驗技術調整為(wei) 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交通工程學院院長王文凱展示一張專(zhuan) 業(ye) 設置表,上麵記錄著這些年來專(zhuan) 業(ye) 的升級、調整、撤銷等情況。
“專(zhuan) 業(ye) 是人才培養(yang) 的基本單元和重要載體(ti) ,設什麽(me) 樣的專(zhuan) 業(ye) ,決(jue) 定了麵向什麽(me) 樣的行業(ye) 領域,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校長謝永華介紹,學校實現了所有專(zhuan) 業(ye) 對接江蘇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其中30個(ge) 本科專(zhuan) 業(ye) 全部與(yu) 區域重點產(chan) 業(ye) 對接,19個(ge) 專(zhuan) 業(ye) 同時對接江蘇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中國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發展的巨大優(you) 勢。”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認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既要培養(yang) 拔尖人才,也要培養(yang) 大國工匠、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實實在在辦好職業(ye) 教育。
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求職業(ye) 教育在經濟發展和技術更新中找準定位,促進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
記者了解到,目前,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目錄共設置1394個(ge) 專(zhuan) 業(ye) ,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其中製造業(ye)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515個(ge) ,占比37%。“聚焦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我們(men) 每年優(you) 先增設先進製造業(ye) 領域新專(zhuan) 業(ye) ,2023年增設了高速鐵路通信技術等專(zhuan) 業(ye) ,提升了職業(ye) 教育服務製造業(ye) 的能力。”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李英利說。
由於(yu) 人才培養(yang) 有一定周期,從(cong) 更高要求來講,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不僅(jin) 要“緊跟”產(chan) 業(ye) ,更需要“前瞻”發展。湖南師範大學職業(ye) 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表示,信息暢通是一項關(guan) 鍵要素,相關(guan) 部門應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人才需求供給信息共享機製,讓院校及時準確地了解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的需求,並第一時間體(ti) 現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人才培養(yang) 方案及教育教學中。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什麽(me) 是工匠精神?就是幹一行、愛一行的堅守,就是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態度。”前不久,一場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在海南科技職業(ye) 大學舉(ju) 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鉗工周皓,講述了自己從(cong) 一名普通技校學生成長為(wei) “深海工匠”的故事。
“通過數萬(wan) 次練習(xi) ,頭發絲(si) 直徑1/16粗細的劃痕,周皓用手一摸就知道。他手工加工的零部件精度可以達到0.003毫米以內(nei) ,這太令人敬佩了。”聽完宣講,信息工程學院學生郎俊濤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成為(wei) 一名大國工匠的決(jue) 心。
“對於(yu) 職業(ye) 院校來說,培養(yang) 學生的工匠精神尤為(wei) 重要。要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技能成才的誌向,讓他們(men) 看到技能人才的發展道路是寬廣的,是能夠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提升的。”海南科技職業(ye) 大學校長張洪田介紹,學校充分挖掘工匠精神內(nei) 涵,廣泛宣傳(chuan)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出“榜樣的力量,前進的方向”等專(zhuan) 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大國工匠是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隨著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社會(hui) 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為(wei)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夯實人才支撐,是職業(ye) 教育麵臨(lin) 的重要使命。”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yang) 1000萬(wan) 名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立足於(yu) 服務人的全麵發展,職校學生成才通道更加暢通。2023年,職業(ye) 本科招生8.99萬(wan) 人,比上年增長17.82%,“中職—高職專(zhuan) 科—高職本科”縱向貫通的學校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得以確立。“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的“職教高考”製度不斷完善,為(wei) 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提供了更多發展可能。
“實實在在地把職業(ye) 教育搞好,還要不斷提升青年技術人才的獲得感。”河北交通職業(ye) 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表示,應進一步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大比武”,為(wei) 青年技術人才提供更多切磋技藝的機會(hui) 和舞台,引導更多青年選擇技術技能型發展道路。
不斷提升關(guan) 鍵辦學能力
前段時間,在華為(wei) 信息與(yu) 通信技術技能大賽總決(jue) 賽上,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電子與(yu) 通信工程學院學生陳成熙所在團隊,獲得計算賽道實踐賽特等獎。
回顧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陳成熙感觸很深,“學校將麵向在崗工程師的培訓認證,轉化為(wei) 適合零基礎在校生學習(xi) 的課程體(ti) 係,讓我們(men) 能夠緊跟前沿技術,學到真東(dong) 西、掌握真本領。”
“為(wei) 求解校企深度協同育人難題,學校開展了以特色產(chan) 業(ye) 學院為(wei) 載體(ti) 的雙主體(ti) 育人模式探索,即每個(ge) 專(zhuan) 業(ye) 群聯合一家世界500強企業(ye) 或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共建一所特色產(chan) 業(ye) 學院。”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校長許建領介紹,在與(yu) 企業(ye) 共建專(zhuan) 業(ye) 、共建課程、共訓師資、共建平台、共育人才的過程中,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與(yu) 教學改革同頻共振的良性機製逐步形成。
麵對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要求,如何實實在在辦好職業(ye) 教育?不斷提升關(guan) 鍵辦學能力,打造一批重要課程、優(you) 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等,成為(wei) 題中之義(yi) 。
記者從(cong) 教育部獲悉:目前,在6個(ge) 先進製造業(ye) 重點領域,84門專(zhuan) 業(ye) 課程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職業(ye) 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優(you) 化,“雙師型”教師在專(zhuan) 業(ye) 課教師中的占比超過55%;一批集實踐教學、社會(hui) 培訓、真實生產(chan) 和技術服務功能於(yu) 一體(ti) 的開放型區域產(chan) 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完成,種種舉(ju) 措助力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不斷深化。
“辦好職業(ye) 教育,深化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ye) 、企業(ye) 、學校的協同合作。”常州鐵道高等職業(ye) 技術學校副校長邱懿表示,要以共同體(ti) 、聯合體(ti) 為(wei) 載體(ti) ,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中進行專(zhuan) 業(ye) 布局,把更多高質量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充分發揮大國工匠的基石、棟梁作用。
(朱泉潤參與(yu) 采寫(xie) )
版式設計:張芳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