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家書 情牽兩岸
【兩(liang) 岸聽潮】
作者:塗誌偉(wei)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
閩南話稱書(shu) 信為(wei) “批”。明清以來,閩台之間產(chan) 生了大量的閩台批信,這是閩南人大規模遷徙台灣的特殊產(chan) 物。閩台批信有些是親(qin) 友家事聯係往來的信件,有些則是兼具匯款功能的“銀信合一”的往來憑證,還有涵蓋公文內(nei) 容的書(shu) 信往來。日據台灣以來的閩台批信,也可稱為(wei) “兩(liang) 岸家書(shu) ”。
閩台批信記載的一個(ge) 個(ge) 大時代小人物的真實故事,勾勒出一頁頁遷台史的流變脈動。這是承載兩(liang) 岸同胞共同記憶的重要載體(ti) ,是閩台同胞傾(qing) 訴思親(qin) 思鄉(xiang) 思歸的情感依托。保護研究這些見證閩台關(guan) 係、兩(liang) 岸親(qin) 情的文獻,有助於(yu) 人們(men) 尤其是台灣的年輕人,感受兩(liang) 岸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從(cong) 而推動更多的互動與(yu) 交流。
“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曆史見證
閩台批信時間跨度長,數量多,分布廣,可分為(wei) 明末清初、清中葉以來、晚清及日據台灣時期、台灣光複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海峽兩(liang) 岸隔絕時期、1987年開放返鄉(xiang) 探親(qin) 以來六個(ge) 階段。閩台批信是研究明清以來的閩台家族史、遷台史、民俗民風的重要史料,是重要的涉台文獻資料。
筆者整理了鄭成功收複台灣前後中西文獻資料收錄的3批、數十封閩台民眾(zhong) 的批信及相關(guan) 文書(shu) 資料,其中真實記載鄭成功收複台灣等重大曆史事件,戰爭(zheng) 中閩台民眾(zhong) 對親(qin) 友的關(guan) 心、愛護,以及閩南人遷台後的真實生活經曆、感受、戰爭(zheng) 體(ti) 驗。閩台批信還有關(guan) 於(yu) 閩南海商與(yu) 荷蘭(lan) 人海上貿易的信件,明清時期鄭芝龍、鄭成功與(yu) 家人、外國人以及清廷官員的往來書(shu) 信,明清時期福建地方主要官員與(yu) 西班牙人、荷蘭(lan) 人的往來信件。
從(cong) 各階段大量閩台批信內(nei) 容可知,閩南人在台灣成家立業(ye) 、繁衍成族,墾殖或貿易事業(ye) 有成,並未忘記祖地家鄉(xiang) ,而是積極捐資參與(yu) 家鄉(xiang) 建祠廟、修族譜、建學校等公益事業(ye) ,形成閩台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關(guan) 係。1930年、1931年,定居台灣桃園的陳丁父子連續寄批信給福建漳州南靖縣龍山鎮的宗親(qin) ,迫切希望能與(yu) 家鄉(xiang) 族人恢複聯係,尋求族譜。信中說:“日本占領台灣以後,因為(wei) 回大陸受限製,(父親(qin) )經常思念不已,至六十多歲時還與(yu) 祖家有暗通書(shu) 信,我父親(qin) 便十分喜悅。”“咱祖上之族譜,望侄兒(er) 托人抄錄一部,方可傳(chuan) 給子孫之觀覽,切意寄來。”
這些書(shu) 信既承載著台灣與(yu) 大陸分離的不幸,又維係著兩(liang) 岸生死相連的親(qin) 情。家書(shu) 裏有骨肉親(qin) 情,更有兩(liang) 岸深切的團圓渴盼。20世紀兩(liang) 岸隔絕年代裏,有許多兩(liang) 岸家書(shu) 通過第三地遞送,常是大信封套著小信封,先從(cong) 台灣寄給海外僑(qiao) 胞,更換信封後再轉寄家鄉(xiang) 。有一封從(cong) 澎湖投寄漳州市東(dong) 山縣的家書(shu) ,經過持續43年來多次輾轉,多人真情接力,多番努力尋親(qin) ,最後才被東(dong) 山親(qin) 屬收到,但寄信的台胞早已逝世。最終其骨灰運回了故鄉(xiang) 安葬,實現葉落歸根的遺願。
搶救保護工作正在提速
近年來,大量散落民間的閩台批信、兩(liang) 岸家書(shu) 等涉台文獻資料的搶救保護、征集研究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men) 的重視。
據不完全調查,漳州市民間現存兩(liang) 岸家書(shu) 總量約1萬(wan) 封左右,麵臨(lin) 流失、損毀風險。2012年,漳州市政協著手開展征集台灣與(yu) 漳州往來家書(shu) (台批)資料情況的調查收集。2018年以來,東(dong) 山縣持續開展兩(liang) 岸家書(shu) 征集工作。許多在閩的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在福建征集以“台批”為(wei) 主的兩(liang) 岸家書(shu) 等涉台文獻資料。
2021年11月,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hui) 和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舉(ju) 辦閩台民間交流與(yu) 兩(liang) 岸家書(shu) 研討會(hui) 。2022年3月,福建省台港澳辦、省檔案局、省台聯、省檔案館聯合發出公告,麵向海內(nei) 外征集“遷台記憶”檔案文獻。7月,福建省台聯等單位在廈門市舉(ju) 辦以“箋同墨”為(wei) 主題的第十屆“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並舉(ju) 辦“共同家園 共同記憶——閩台關(guan) 係檔案文獻展”,展出一批珍貴的兩(liang) 岸家書(shu) ,再現自明清以來閩台真實曆史麵貌,深化兩(liang) 岸同胞對閩台曆史淵源的正確認識。目前,“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已列入福建省“十四五”規劃。
福建漳州南靖縣山城鎮雁塔村徐氏村民收存20多封百年前與(yu) 台灣親(qin) 人書(shu) 信往來手抄本。信息見諸報端之後,2012年10月,來自台灣彰化縣、時年73歲的徐英一率領在台宗親(qin) 一行13人到雁塔村認親(qin) 祭祖,“信物”正是這本手抄本。這是兩(liang) 地親(qin) 人書(shu) 信音訊中斷90多年之後,再次續寫(xie) 兩(liang) 岸血脈情緣。2022年5月,福建省在征集這批書(shu) 信時,在台的徐氏宗親(qin) 回信說:“如此珍貴的手抄本,需要妥善的保存方法與(yu) 環境。有關(guan) 部門重視保存我們(men) 血脈相認的證據,讓我們(men) 的傳(chuan) 家寶有了永久的歸宿。”
以活化利用增進同胞親(qin) 情鄉(xiang) 誼
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家書(shu) 抵萬(wan) 金。搶救保護、活化利用閩台批信、兩(liang) 岸家書(shu) 等史料,有利於(yu) 增進兩(liang) 岸同胞的親(qin) 情鄉(xiang) 誼,促進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接下來,可繼續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繼續加大閩台批信、兩(liang) 岸家書(shu) 征集力度。閩南是台胞重要祖籍地,兩(liang) 岸家書(shu) 持續時間長、數量多,應重點征集、長期抓好;可聯係台灣有關(guan) 團體(ti) ,共同開展閩台雙向征集,增強兩(liang) 岸家書(shu) 的完整性;持續麵向海內(nei) 外公開征集“遷台記憶”檔案文獻,提高兩(liang) 岸家書(shu) 文獻征集數量。
發掘閩台批信背後感人的兩(liang) 岸親(qin) 情故事。可通過互聯網尋訪早期遷徙渡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後代,搜集記錄遷台人物和家族親(qin) 友感人故事、口述史;舉(ju) 辦“兩(liang) 岸家書(shu) 展”,在閩台兩(liang) 岸舉(ju) 辦巡回展覽,透過影音記錄及史料典藏,以情促融,形成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閩台親(qin) 上親(qin) 的濃厚氛圍。
深入研究閩台批信、兩(liang) 岸家書(shu) 的價(jia) 值。可組織兩(liang) 岸專(zhuan) 家學者開展學術及民間交流活動,舉(ju) 辦閩台學術研討會(hui) 、座談會(hui) ;建立兩(liang) 岸“遷台家族”數字資源的共享交流平台,實施閩台曆史展示溯源工程;積極申報國家、亞(ya) 太和聯合國非遺及世界記憶名錄,激活這些屬於(yu) 兩(liang) 岸同胞的共同記憶,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9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