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我們為祖國守歲
大山深處,我們(men) 為(wei) 祖國守歲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袁 帥 通訊員 李宏傑 鄧韶華
大山深處,朦朧月色裏,一雙眼睛格外明亮。
再過幾個(ge) 小時就是除夕。作為(wei) 班長,丁蘇皖總是把零點的那班崗留給自己。
身後,大國長劍靜謐無聲;遠方,村落中燈火閃爍。丁蘇皖輕輕撫摸著胸前的兵種標識,騰飛導彈與(yu) 火紅尾焰組成的符號裏,有屬於(yu) 火箭軍(jun) 的夢想與(yu) 榮光。此刻,他的心中澎湃著一股無法言說的自豪。
丁蘇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在戰位為(wei) 祖國守歲。每一次,他都會(hui) 凝視遠方的大山。
山,是沉默的。正如這個(ge) 特殊的節日裏,那些火箭軍(jun) 官兵對祖國和人民無聲的承諾。
年 輪
一次關(guan) 於(yu) 夢想的接力
夜深了,呼嘯的山風吹過枝頭,樹葉沙沙作響。
走過蜿蜒的山路,抵達哨位,丁蘇皖微微冒汗。今天是除夕,堅守戰位,是他迎接新春的方式。
18歲那年,丁蘇皖走進大山,成了一名導彈兵。十幾年軍(jun) 旅生涯裏,從(cong) 青澀懵懂到堅毅剛強,大山見證了他的成長。
此刻,緊握鋼槍、守望遠方,丁蘇皖的回憶慢慢與(yu) 大山重合。
讓丁蘇皖最難忘的,是新兵班長張恒。在他的記憶中,張恒特別像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史今班長,心細如發又敢作敢當,對別人要求高、對自己要求更高。
一次,旅裏組織五公裏武裝越野,張恒在訓練中腳踝受傷(shang) ,班裏戰友都勸他放棄,他擺擺手對戰友說:“我不算什麽(me) ,連隊榮譽最大。”
等張恒跑完回來,左腳已經腫得像饅頭。在張恒帶領下,班裏參加上級組織的比武多次名列前茅。丁蘇皖也因為(wei) 表現出色,受到上級表揚。
那年冬天,丁蘇皖第一次進山站崗。從(cong) 小在安徽山區長大的他,自以為(wei) 對山裏的氣候了解,沒穿大衣就上了山。
沒想到,剛過了沒多久,山裏便下起了大雨,天氣越來越冷。丁蘇皖在雨中凍得直打哆嗦,好不容易站完一班崗,他的嘴唇都紫了。
回到班裏,張恒嚴(yan) 厲地批評了他,還讓他當著全班的麵做了檢查。
丁蘇皖記得,老班長退伍的前一天找到他,希望和他一起站最後一班崗。
行進在山間的小路上,丁蘇皖從(cong) 班長的講述中知道,自己是張恒帶的第一批新兵。“那天站崗,其實我一直在崗樓後麵看著你。”張恒說,“作為(wei) 一名火箭兵,認真、細致、踏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你是我帶過的最聰明的兵,但要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軍(jun) 人,首先要克服自以為(wei) 是這個(ge) 毛病。”
浩瀚星空下,班長的話直擊心靈。也正是從(cong) 那時起,不管是訓練還是工作,丁蘇皖總是格外小心,不敢出一點紕漏。
大山無言。在這裏待久了,這些駐守大山的軍(jun) 人也沾染了山的性格。
在年輕戰士心中,班長丁蘇皖和大山一樣,沉默而溫暖。其實,丁蘇皖自己心裏清楚,十幾年的軍(jun) 旅生涯就像印刻在樹幹上的年輪,一圈圈的痕跡裏有他的青春和夢想。
今年,丁蘇皖即將服役期滿。臨(lin) 近春節,連長本想讓他回家陪陪老婆孩子,他婉言拒絕。“讓年輕的戰友們(men) 多回家看看。”其實,他還有後半句話沒說,“我舍不得離開這裏”。
每年除夕夜,丁蘇皖都會(hui) 主動要求站崗。山上的崗樓裏,景色隨著時間不停變換,從(cong) 落日炊煙到漫天星辰,他也會(hui) 想起遠在千裏之外的家鄉(xiang) 。
去年國慶,丁蘇皖難得休假回家。兒(er) 子跳跳5歲,沒有父親(qin) 陪伴的日子裏,他已悄然長大。
一天,兒(er) 子突然纏著丁蘇皖,想讓他做把紙槍。父親(qin) 問:“做紙槍幹什麽(me) ?”
“有了槍,我就可以替你站崗啦!你就能多回家陪陪我和媽媽了。”兒(er) 子的話充滿童趣,卻讓一個(ge) 堅強的漢子紅了眼眶。
閑暇時,丁蘇皖會(hui) 在山上撿些竹子,用小刀刻上字。今年過年沒有回家,他給兒(er) 子寄去了一個(ge) 新年禮物——一個(ge) 竹片上,刻著一個(ge) 站崗的戰士,上麵寫(xie) 著“堅守”兩(liang) 個(ge) 字。
“竹子象征著堅韌和頑強。希望跳跳長大後也能當兵,做一名勇敢的祖國衛士。”丁蘇皖笑著說。
零點鍾聲響起,山外的村落裏煙火升空,又是一個(ge) 嶄新的春天。
此刻,絢爛的煙花和沉默的大山,是丁蘇皖眼中別樣的風景。他確信,會(hui) 有更多年輕的戰友走進這座大山,用自己的青春為(wei) 這個(ge) 地方刻上新的年輪。
太 陽
一場直麵心靈的對話
穿過曲折的回廊,懸掛張貼著春聯和福字的陣地有了“過年”的味道。
擔負值班任務,官兵們(men) 長期在大山裏訓練工作。時空“錯位”的日子裏,難得一見的太陽成了一種精神寄托。
山裏的生活平淡而忙碌。這天,指導員查彬彬在俱樂(le) 部裏為(wei) 官兵們(men) 播放電影《我和我的父輩》。
“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dong) 西。火箭,是為(wei) 了夢想,拋棄自己的東(dong) 西。”電影中,身處大漠的老一輩航天人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裏,用青春熱血書(shu) 寫(xie) 了中國航天的壯麗(li) 史詩。
電影落幕,查彬彬拿出一摞白紙,讓每名官兵畫出自己心中的太陽。
“對於(yu) 我們(men) 駐守深山的火箭軍(jun) 官兵而言,平日雖然看不見太陽的光芒,但我們(men) 始終向陽生長。”他說,“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畫在紙上的太陽,實際上是一場與(yu) 心靈的對話。”
下士萬(wan) 佳浩描繪的太陽,與(yu) 記憶深處的味道有關(guan) 。記憶中,母親(qin) 最拿手的是雞蛋麵。每當假期返校或歸隊前,母親(qin) 都會(hui) 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澆上精心準備的番茄湯汁,配上青菜和香菜小料,再放上一枚煎蛋。金燦燦的煎蛋,帶著母親(qin) 的味道,像極了一輪初升的小太陽。
從(cong) 小在海邊長大的萬(wan) 佳浩,大學畢業(ye) 後考入了家鄉(xiang) 縣城的事業(ye) 單位。帶著對軍(jun) 隊的向往,他辭去工作參軍(jun) 入伍,成為(wei) 一名火箭軍(jun) 戰士。
第一次走進大山,每日單調的訓練、巡邏、執勤,讓年輕的士兵有些沮喪(sang) 。
一次巡邏途中,萬(wan) 佳浩忍不住問班長崔亞(ya) 克:“班長,你在大山裏守了十幾年,到底有什麽(me) 意義(yi) ?”
望著眼前連綿的大山,崔亞(ya) 克回答:“等你走過足夠多的山路,你自然就會(hui) 明白為(wei) 什麽(me) 選擇大山。”
去年年初,萬(wan) 佳浩在報紙上讀到了邊防鬥爭(zheng) 一線官兵先進事跡的報道,戍邊英雄們(men) 保衛祖國不懼犧牲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他。
“清澈的愛,隻為(wei) 中國。”再過幾個(ge) 月,萬(wan) 佳浩即將麵臨(lin) 走留。值班任務前,他鄭重地向黨(dang) 支部遞交留隊申請書(shu) ,申請書(shu) 中寫(xie) 道:“守護,就是我們(men) 存在的意義(yi) 。”
排長程家維心中的太陽,是一封封書(shu) 信上的郵戳。去年,程家維剛剛分配到部隊,這是他第一次在山中過年。
山裏通話不便,正處在熱戀期的女友常常抱怨。值班的日子裏,程家維堅持利用空閑時間給女友寫(xie) 信。當年,他就是用這種最傳(chuan) 統的通信方式給女友寫(xie) 了第一封情書(shu) 。
這年除夕,千裏之外的女友收到了滿滿一背包的書(shu) 信,信中除了記錄部隊生活的點滴,還有戰友們(men) 堅守大山的故事。
軍(jun) 人的浪漫在文字間流淌。讀完信,女友給程家維打去電話:“你守護大山,我守護你。這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在備份指揮長王夢龍心中,太陽是紅色的點火按鈕。
高二那年,王夢龍通過電視觀看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的盛況。雄偉(wei) 的發射車通過天安門廣場,各型號導彈整齊排列,戰略軍(jun) 種的磅礴氣勢讓他深感震撼。
剛開始,王夢龍報名參軍(jun) ,家裏人並不同意。高考前的幾次模擬考試,他的成績名列前茅,考上大學不成問題。麵對家人的不解,王夢龍有著自己的堅持:“我們(men) 這代人有了更多選擇,那是因為(wei) 生在一個(ge) 和平的國家。”他說,“這份和平,需要有人去守護。”
入伍後,王夢龍跟隨部隊去過西北大漠,走過林海雪原,見過許多此前從(cong) 未未見的風景。最讓他難忘的還是第一次按下點火按鈕的經曆:熾熱的火焰噴湧而出,騰飛的導彈變成遠方的一個(ge) 亮點,天空中隻留下壯美的彈道……
“那個(ge) 瞬間,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太陽。”王夢龍說。
大山深處,一個(ge) 個(ge) 帶著夢想與(yu) 希望的“太陽”從(cong) 官兵的心中升起。這群駐守在大山的火箭軍(jun) 官兵不曾發覺,堅守的日子裏,慢慢成長的自己已經變成了他人眼中的一縷陽光。
平 安
一份獻給祖國的禮物
夕陽把舊歲的最後一縷餘(yu) 暉灑向大山,零星散落山腳的幾戶農(nong) 家早已掛起節日的彩燈。
山澗裏,一抹墨綠色的身影格外顯眼,上士溫堅與(yu) 幾名戰友手持儀(yi) 器,行走在半山腰上。今天是除夕,溫堅要趕在天黑前完成這片區域的測繪。
“軍(jun) 人隻有兩(liang) 種狀態,打仗和準備打仗。”這是溫堅寫(xie) 在床頭格言板上的一句話。
除夕這天,許多戰友和溫堅一樣依然堅守在自己的戰位上——
測試陣地上,連長毛鑫正帶領號手進行最後的流程串講;值班室裏,營部參謀田向榮攤開作戰地圖,研究戰備拉動的行軍(jun) 路線;高級技師徐呂梁準時來到車庫巡查,他細致檢查著每一輛戰車的性能與(yu) 儲(chu) 油量,確保號令一響,戰車能夠隨時出征……
枕戈待旦,隨時待戰——這是火箭軍(jun) 官兵節日期間的常態。
山腳下,鞭炮聲劈啪作響。炊事班裏,班長劉露豐(feng) 正忙碌著年夜飯。
入伍12年,過年隻回過兩(liang) 次家的劉露豐(feng) ,希望用自己的手藝,讓戰友們(men) 品嚐到家鄉(xiang) 的味道。
“都說‘放假過大年,忙壞炊事班’。”在劉露豐(feng) 看來,發射號手的戰位在陣地,炊事員的戰場就在灶台。他說:“雖然沒能親(qin) 眼看見導彈發射,但讓戰友們(men) 吃飽吃好,就是我最自豪的事。”
機房裏,通信女兵葉思雨同往常一樣,手指在鍵盤上快速舞動,她的思緒隨著電波飄向遠方。
2019年,葉思雨經過層層選拔,成為(wei)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女兵方隊的一員。邁步通過長安街,接受黨(dang) 和人民檢閱,這位年輕的女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豪邁。
去年年底,她和戀愛多年的男友結婚。丈夫也是火箭軍(jun) 的一名軍(jun) 士。既是夫妻,更是戰友,兩(liang) 人雙雙在各自戰位上迎接新年。
駐地相隔千裏,但隻要心裏牽掛著彼此,路途就不再遙遠。
當電視機播放的春節聯歡晚會(hui) 進入尾聲,教導員吳遠航檢查完戰備庫房,打算給家人打個(ge) 電話。妻子李曉玲在駐地的疾控中心工作。這兩(liang) 年,抗疫一線擔子重,吳遠航又是單位主官,兩(liang) 人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
因為(wei) 工作需要,李曉玲一天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戴著口罩。看著妻子臉頰上深深的印痕,吳遠航有些心疼。短暫的團聚中,他會(hui) 為(wei) 妻子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
與(yu) 普通人相比,軍(jun) 人的愛情沒有花前月下的甜蜜,更多的是默默無言的陪伴與(yu) 相守。日子久了,每次出門互道“平安”成了兩(liang) 人特有的相處方式。
春節前夕,吳遠航又要去山裏值班。他給妻子發去信息,叮囑她一切小心。
穿上軍(jun) 裝,披上白衣,他們(men) 就不再隻是丈夫和妻子,而是保護家園的衛士。守衛萬(wan) 家燈火,守護祖國平安,是夫妻倆(lia) 共同的信念。
山外的煙花絢爛奪目,吳遠航拿起手電筒走出營門。不遠處的哨兵向他敬了個(ge) 禮,簡短的回複裏,有屬於(yu) 軍(jun) 人的平安——“報告教導員,一切正常。”
這個(ge) 夜晚,大山深處的各個(ge) 點位,一聲聲“一切正常”的口令飄向夜空。平安由我們(men) 守護,這就是軍(jun) 人送給祖國最好的禮物。
(采訪得到楊季鑫、崔寒凝、董鑫、史利鵬、王軼、廖丹陽支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