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煤平均可用天數達23天——國內電廠煤價理性回歸
針對春節後煤價(jia) 連續上漲,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召集山西、陝西、內(nei) 蒙古等地能源主管部門以及相關(guan) 企業(ye) 召開專(zhuan) 題會(hui) 議,安排部署持續做好穩定煤炭市場價(jia) 格工作,並對煤價(jia) 虛高的企業(ye) 進行約談提醒,要求企業(ye) 加強自律,規範價(jia) 格行為(wei) ,確保煤炭價(jia) 格穩定在合理區間。
此前,在煤炭市場供需總體(ti) 穩定的情況下,國內(nei) 煤炭現貨、期貨價(jia) 格在1月中下旬普遍出現過快上漲勢頭。春節期間,盡管相關(guan) 地區及中央企業(ye) 全力穩定煤炭生產(chan) 供應,保障了用煤需求,但受部分民營煤企春節放假導致煤炭供應下降、部分港口煤炭庫存減少等因素影響,一些坑口及港口動力煤存貨價(jia) 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漲。
“應理性看待當前的市場波動。目前,國內(nei) 電廠存煤平均可用天數達到23天,明顯高於(yu) 往年平均水平。”全國煤炭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李忠民認為(wei) ,春節後國內(nei) 煤炭生產(chan) 加快恢複、煤炭需求有效保障、煤炭運輸不斷增強、中長期合同作用顯現,影響煤炭價(jia) 格因素的這“四駕馬車”安全有序運行,煤炭價(jia) 格將理性回歸、逐步回落——
煤炭生產(chan) 加快恢複。經濟日報記者從(cong) 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2月3日以來,各地區煤炭產(chan) 量快速回升,目前已基本恢複至節前水平,全國統調電廠存煤仍保持在1.65億(yi) 噸以上,較去年同期增加超4000萬(wan) 噸。2021年全年原煤產(chan) 量40.7億(yi) 噸,四季度煤炭日均產(chan) 量達到1200萬(wan) 噸以上。全國煤炭交易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山西、陝西、內(nei) 蒙古等主產(chan) 區節後煤炭生產(chan) 加快恢複,疊加供暖季用煤需求有所下降,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滿足市場需求有保障。專(zhuan) 家表示,冬季是傳(chuan) 統能源消費旺季,從(cong) 目前看,出現極寒天氣是小概率事件,節後工業(ye) 複工複產(chan) 帶動的消費反彈強度一般弱於(yu) 節前,隨著取暖用能減少,煤炭消費將進入季節性調整。目前,國內(nei) 電廠存煤平均可用天數達到23天,其中華中和西南等煤炭主要調入區域可用天數高於(yu) 平均水平。充足的存煤將穩定釋放,市場需求會(hui) 得到有效保障。
煤炭運輸不斷增強。據國鐵集團透露,截至2月3日,全國363家鐵路直供電廠存煤6695萬(wan) 噸,同比增長72%,存煤可耗天數皆達18天以上,創造曆史最好成績。國鐵集團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針對河南等涉疫地區其他運輸方式煤炭運輸受到影響的情況,增加鐵路運量,進行重點保供;針對山東(dong) 、江蘇地區18家電廠存煤可耗天數相對較低的情況,組織點對點精準保供;同時,抓住春節假期減開客車的寶貴“窗口期”,發揮大秦、唐包、瓦日、浩吉、侯月等重載鐵路作用,統籌安排電煤運輸能力,滿足運輸需求。“西煤東(dong) 運”“北煤南運”主要煤運通道能力持續加強,產(chan) 銷地鐵路集疏運網絡不斷完善,主要港口、物流園區多式聯運有序發展,煤炭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
中長期合同作用顯現。2021年12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guan) 於(yu) 定期報送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進展情況的通知》,明確了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將在全國煤炭交易中心錄入匯總,實現了對煤炭供需、產(chan) 銷、量價(jia) 、履約、誠信等方麵的閉環管理。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量同比大幅提升,鐵路中長期合同增量超過1.5億(yi) 噸,經環渤海港口的中長期合同量占比接近或超過下水量的90%,發電供熱用煤中長期供需合同簽訂率達到100%,對市場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也將顯現。
不過,短期內(nei) 煤炭市場資源仍偏緊,特別是企業(ye) 陸續複工複產(chan) ,煤炭采購需求上移,以及我國經濟整體(ti) 平穩增長帶來的用能需求提升,或將對國內(nei) 煤價(jia) 形成一定的支撐。對此,中國煤炭市場網市場部總監李小龍表示,從(cong) 長期看,隨著煤企節後進一步恢複正常生產(chan) 供應,特別是相關(guan) 主管部門聯合召開嚴(yan) 格落實保供穩價(jia) 政策會(hui) 議後,5500大卡的港口煤價(jia) 和產(chan) 地煤價(jia) 將回歸至900元/噸和700元/噸的價(jia) 格區間。
本報記者 顧 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