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類地行星”搜尋“流浪地球” 中國科研人員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普查“類地行星”搜尋“流浪地球” 我國科研人員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新華社上海2月17日電(記者張建鬆)茫茫宇宙中,迄今所知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不是唯一孤獨的存在?在遙遠的宇宙深處,真的有“流浪地球”嗎?
麵對人類亙(gen) 古追問,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100多位科研人員,在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地球2.0”支持下,擬對銀河係類地行星進行“普查”,目前正在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
“地球2.0”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說:“我們(men) 的核心目標,是發現位於(yu) 不同軌道上的大量類地行星樣本,包括發現第二個(ge) ‘地球’(即‘地球2.0’)——處於(yu) 類太陽恒星的宜居帶內(nei) 、地球大小(0.8-1.25地球半徑)的行星;旨在解答三個(ge) 基本問題,‘地球2.0’在宇宙中有多普遍?地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流浪地球’又是如何起源的?”
葛健介紹,作為(wei)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ti) 之一,行星是生命和文明的搖籃,對行星的探測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承載著人類渴望揭開生命起源和尋求地外生命的強烈願望。近20年來,係外行星研究極速發展和關(guan) 鍵技術逐漸成熟,已經將人類推到了發現“第二個(ge) 地球”的關(guan) 鍵路口。尤其是“淩星法”和“微引力透鏡法”觀測,對小質量行星探測具有高度敏感性。
“地球2.0”項目將首次結合這兩(liang) 種先進的觀測方法,自主研製6台30cm口徑、500平方度廣角淩星望遠鏡和1台30cm口徑、4平方度的微引力透鏡望遠鏡,通過搭載在科學衛星上,發射到日-地拉格朗日L2點處,利用超大視場和超高精度的光學測光,對銀河係內(nei) 類地行星進行大規模普查。
據葛健介紹,來自國內(nei) 外30多所大學和研究所200多位天文學家參與(yu) 的衛星科學團隊,目前已完成衛星項目的科學目標研究;衛星的技術團隊也已經完成載荷、超高精度導星和衛星平台的設計方案。
除此之外,衛星工程方案中還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技術需要攻關(guan) :衛星姿態超高穩定度控製和超高精度CMOS測光相機。在衛星姿態方麵,團隊已完成衛星飛輪隔震係統的地麵試驗驗證,將於(yu) 今年4月開展在軌驗證;在超高精度測光相機技術方麵,已完成單探測器相機空間樣機的實驗室組裝,正在開展性能測試。“我們(men) 希望在關(guan) 鍵技術完成攻關(guan) 並得到驗證以後,‘地球2.0’項目能順利進入工程立項。”葛健說。
迄今為(wei) 止,人類還沒有發現一個(ge) “地球2.0”。但天文學家確信類地行星(包括“地球2.0”)的存在,而且存在於(yu) 非常廣大軌道範圍,從(cong) 灼熱的恒星附近一直到極寒的太空。通過開普勒望遠鏡,天文學家在一些較安靜亮星周圍,已經找到了300多個(ge) 軌道短(少於(yu) 20天)、但大小與(yu) 地球類似的固體(ti) 行星。
“與(yu) 超級地球不同,這些行星很可能是在原恒星氣體(ti) 盤完全消散後,碰撞而成,因此和地球起源最為(wei) 類似,這些被稱為(wei) ‘亞(ya) 地球’的行星,可能分布在不同軌道上。而那些位於(yu) 宜居區內(nei) 的‘亞(ya) 地球’,很有可能就有我們(men) 一直想搜尋的‘地球2.0’。”葛健說,“我們(men) 不僅(jin) 想找到首個(ge) ‘地球2.0’,還想通過‘淩星法’和‘微引力透鏡法’,找到大量熱的、濕的、冷的‘地球’,以及被逐出行星係統的‘流浪地球’”。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地球2.0”項目實施以後,將會(hui) 使人類獲得最大的類地行星樣本庫。通過對各類類地行星樣本進行深入分析,天文學家有望能揭開類地行星和流浪行星的起源之謎;通過後續地麵和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測量和研究“係外地球”的質量、密度,以及它們(men) 上麵的大氣、海洋和宜居性特征,甚至有望發現係外生命跡象,將係外行星科學研究躍升到“地球時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