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走近生活中的魯迅:有家庭責任感,有熱情也有慈愛

發布時間:2022-02-21 14:08:00來源: 廣州日報

  走近生活中的魯迅

  廣州大劇院的虎年開年大戲話劇《狂人日記》於(yu) 2月18日至20日在廣州大劇院演出3場,引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捧場。

  提起魯迅,我們(men) 腦海多半會(hui) 出現這些詞匯: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清醒、犀利、嚴(yan) 肅以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wei) 孺子牛”“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liang) 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可曾想過他給妻子寫(xie) 信的愛稱竟是“小刺蝟”“小蓮蓬”“乖姑”?愛情,真的能讓一個(ge) 不苟言笑之人,變得溫柔起來。

  要全麵認識魯迅,不可不了解生活中的魯迅。閱讀魯迅的作品,品味魯迅的家書(shu) ,追尋魯迅的情感,甚至了解他出席的飯局……都有助於(yu) 理解魯迅豐(feng) 富的內(nei) 心世界和所處的時代環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孫珺

  從(cong) 家書(shu) 看魯迅溫情的一麵

  在魯迅的書(shu) 信中,家書(shu) 是特別值得注意的部分。古人說“知人論世”,又說“讀其書(shu) 想見其為(wei) 人”,要全麵認識魯迅,不可不了解魯迅的家事。

  家書(shu) 有助於(yu) 理解魯迅豐(feng) 富的內(nei) 心世界和所處的時代環境。《魯迅家書(shu) 》收錄魯迅致母親(qin) 信五十通,致弟弟信十九通,致妻子信七十八通以及致其他親(qin) 戚信三通。

  因為(wei) 魯迅的經曆和所處時代的特點,家書(shu) 牽涉麵廣,內(nei) 容豐(feng) 富,人事叢(cong) 雜,而魯迅又是文字高手,家書(shu) 中表現出來的濃淡輕重、委婉曲折,展現了一個(ge) 身為(wei) 兒(er) 子、身為(wei) 丈夫、身為(wei) 兄長真實且有溫度的魯迅。

  《魯迅家書(shu) 》的作者黃喬(qiao) 生說,魯迅一生,中年戀愛,老年得子,終於(yu) 過上煙火氣的家庭生活,總體(ti) 上說是個(ge) “全”人。在魯迅寫(xie) 給母親(qin) 的信中,最重要的一項內(nei) 容便是向母親(qin) 報告兒(er) 子的成長情況。

  與(yu) 愛人分享生活點滴

  魯迅和許廣平的通信則記錄了兩(liang) 人在戀情中的遲疑和抉擇,兼以談論世事人情。他們(men) 將這些信件按照年月順序,編成《兩(liang) 地書(shu) 》,分為(wei) 三集:北京—北京,廈門—廣州,北京—上海。

  魯迅在《兩(liang) 地書(shu) 》序言中說:“我們(men) 以這一本書(shu) 為(wei) 自己紀念,並以感謝好意的朋友,並且留贈我們(men) 的孩子,給將來知道我們(men) 所經曆的真相。”

  他也發了一通感慨:“回想六七年來,環繞我們(men) 的風波也可謂不少了,在不斷的掙紮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罵誣蔑的也有,但我們(men) 緊咬了牙關(guan) ,卻也已經掙紮著生活了六七年。”在他的眼中,生活是豐(feng) 富多彩的。

  1926年,剛剛戀愛不久的魯迅和許廣平分居兩(liang) 地。魯迅去廈門大學任職,許廣平回到廣州。兩(liang) 人隻得通過書(shu) 信一訴相思,在信件中魯迅和每一個(ge) 戀愛中的男女無二,樂(le) 此不疲地講述著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還不忘表明態度讓戀人放心。

  比如:

  “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不喜歡放在街邊的綠色郵筒中,我總疑心那裏會(hui) 慢一點。”

  “我不知乖姑睡了沒有?我覺得她一定還未睡著,以為(wei) 我正在大談三年來的經曆了。其實並未大談,我現在隻望乖姑要乖,保養(yang) 自己,我也當平心和氣,渡(同‘度’)過豫定的時光,不使小刺蝟憂慮。”

  “看現在的情形,我們(men) 的前途似乎毫無障礙,但即使有,我也決(jue) 計要同小刺蝟跨過它而前進的,絕不畏縮。”

  “包裹已經取來了,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這樣就可以過冬,無需棉袍了。”

  “我是好的,能食能睡,加以小刺蝟報告她的近狀,知道非常之乖,更令我放心。”

  “總之,我當擇最穩當而舒適的走法,決(jue) 不冒險,使我的小蓮蓬擔心的。現在精神也很好,千萬(wan) 放心,我決(jue) 不肯將小刺蝟的小白象,獨在北平而有一點損失,使小刺蝟心疼。”

  魯迅在廈大期間給許廣平的信中,不光隻有文字,還穿插有他親(qin) 筆手繪的素描圖,還特意為(wei) 許廣平標注了“這裏我住過的地方”,可見想與(yu) 愛人分享生活點滴的“小心思”。

  有家庭責任感,有熱情,也有慈愛

  讀《魯迅家書(shu) 》,有助於(yu) 理解魯迅的文學作品,把握魯迅在生活中的一些細微的感情和思緒。這些情感思緒,魯迅不一定都在雜文散文詩歌中表達,但在與(yu) 親(qin) 人的筆談中,卻自然流露出來。黃喬(qiao) 生說,從(cong) 魯迅家書(shu) 中,可以看到魯迅的強烈責任感和生活情趣。

  魯迅有家庭責任感,有熱情,也有慈愛。他的一些名篇中有他自己和親(qin) 人的影子,小說如《故鄉(xiang) 》《社戲》《弟兄》《傷(shang) 逝》,散文如《父親(qin) 的病》《阿長與(yu) 山海經》,散文詩如《風箏》《頹敗線的顫動》等。他的雜文中也常常提到家庭、兒(er) 童教育的話題。

  他的人生因為(wei) 家庭、親(qin) 人而改變,因為(wei) 家道中落而就讀新式學堂,因為(wei) 家庭經濟拮據而中斷留學回國工作,因為(wei) 要照顧母親(qin) 和弟弟的生活而下決(jue) 心實現大家庭團聚,因為(wei) 兄弟失和改變了生活狀態,因為(wei) 戀愛而離開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因為(wei) 家庭生計而確定了晚年的寫(xie) 作內(nei) 容和方式。

  這些書(shu) 也幫助你了解魯迅

  《魯迅傳(chuan) 》

  魯迅摯友許壽裳所著

  《魯迅傳(chuan) 》為(wei) 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與(yu) 傳(chuan) 記作家、魯迅的同鄉(xiang) 摯友許壽裳所著。許壽裳是當之無愧的魯迅精神的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實和樸實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魯迅精神的閃光點,是魯迅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入門書(shu) 。許廣平當時在給許壽裳的信中說:“回憶之文,非師莫屬!”

  《魯迅的飯局》

  另一形式的魯迅小傳(chuan)

  在林林總總的魯迅研究專(zhuan) 著中,這本《魯迅的飯局》顯得十分特別,全書(shu) 以小品文的形式,以魯迅二十多年來的飯局為(wei) 線索,嚴(yan) 謹梳理介紹其交往和生活、創作日常,輕鬆耐讀,資料豐(feng) 富,實屬另一形式的魯迅小傳(chuan) ,讀者可以從(cong) 中窺見先生的真實一麵,也能感受民國時期的真實社會(hui) 風情。

  《魯迅草木譜》

  以草木為(wei) 線索,洞悉魯迅內(nei) 心世界

  本書(shu) 著眼於(yu) 魯迅微觀研究。作者不僅(jin) 廣泛研讀了魯迅作品及研究論集,梳理出魯迅作品中關(guan) 於(yu) 植物的線索,結合作品進行深入分析,而且將視野擴大到他的生平行跡,從(cong) 細微處尋找其一生和植物的關(guan) 聯,洞悉其內(nei) 心世界。在寫(xie) 作、思考的魯迅形象外,挖掘了他對植物學的興(xing) 趣,勾勒了生活中少為(wei) 人知的魯迅形象,是研究魯迅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有價(jia) 值的史料。

  《魯迅的封麵》

  作為(wei) 書(shu) 刊裝幀設計師的魯迅

  魯迅一生親(qin) 自設計和指導設計的書(shu) 刊封麵逾百種,不少都是現代書(shu) 刊裝幀設計的翹楚之作,他締造了現代文學最醒目的一批“門麵”,今天看來“不但依舊生猛、強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過時”。《魯迅的封麵》探究了魯迅的出版思想,也對中國書(shu) 籍裝幀設計現代性進程進行了回望。同時,對民國時期文化事件亦多有涉及。

  熱愛美食的魯迅

  生活中的魯迅除了有著細膩情感外,也是一位極其熱愛美食的生活達人,他享受美味,樂(le) 於(yu) 分享。據《廣州舌華錄》記載,魯迅先生在廣州感歎“不想做名人了”,於(yu) 是在253天裏下了43次館子。無論在北京、上海還是廣州、廈門,每個(ge) 居住過的城市都有他的“美食地圖”,甚至還經常在日記裏寫(xie) 下自己的“探店”感受,他的日記裏記錄了大量美食名稱和店鋪。據統計,魯迅在日記中提到的廣州館子,一共有25家,分別是北園、別有春、妙奇香利記、陸園茶室、大觀園茶室、薈芳園、陶陶居等。

  在上海魯迅紀念館,有一件特殊的藏品是許廣平記錄的菜單,記錄了1927年11月到1928年6月間,魯迅每日吃過的食譜。從(cong) 中可見,魯迅先生每日的食譜十分豐(feng) 富,而且葷素搭配十分合理。

  魯迅先生關(guan) 於(yu) 美食的軼事也非常多,比如因為(wei) 愛吃甜食,患了齲齒在看牙醫後,還獎勵自己一份稻香村餅幹。在魯迅日記中有如此記錄:“三日午前與(yu) 部中人十餘(yu) 同赴董次長家,速其至部視事。午後赴王府井牙醫徐景文處治牙疾,約定補齒四枚,並含漱藥一瓶,共價(jia) 四十七元,付十元。過稻香村買(mai) 餅幹一元。”(1935年5月)

  治牙回家途中還要堅持買(mai) 點心吃的日常,讓人看到了一個(ge) 可愛的魯迅。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