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刹住“惡意搶注風”

發布時間:2022-02-23 15:24:00來源: 經濟日報

  據報道,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有人惡意搶注“冰墩墩”“穀愛淩”等作為(wei) 商標。這與(yu) 曾經出現的搶注有關(guan) 體(ti) 育名人姓名為(wei) 商標如出一轍,這其中,有部分投機者提前布局,在運動員尚未出名時便開始搶注。還有更甚者,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名稱“天眼”等,或者與(yu) 新冠肺炎疫情有關(guan) 的“火神山”“雷神山”等名稱進行商標惡意搶注。雖然上述羅列的商標惡意搶注行為(wei) 都得到了治理和解決(jue) ,但其中反映出的問題不可忽視,必須切實刹住“惡意搶注風”。

  在重大活動或有關(guan) 事件成為(wei) 社會(hui) 熱點時,伴生商標惡意搶注事件,不僅(jin) 會(hui) 對國家的商標注冊(ce) 管理秩序造成嚴(yan) 重破壞,還會(hui) 產(chan) 生一係列不良經濟社會(hui) 後果。商標惡意搶注一般都指向有影響力和較大價(jia) 值回報的名稱和名字,這種侵權行為(wei) 會(hui) 對被搶注的有關(guan) 組織機構和個(ge) 人的權益造成很大損害。並且,這種明顯違背市場經濟公平公正理念的投機取巧行為(wei) ,也會(hui) 對市場競爭(zheng) 秩序帶來很大破壞,引起不良競爭(zheng) 或惡性競爭(zheng) ,對遵守規則規範經營的商品和服務提供者形成不當擠壓。同時,其損人利己的價(jia) 值取向會(hui) 對社會(hui) 風氣帶來不好的導向作用,不利於(yu) 健康經濟生態的培育和維護。

  我國一直非常重視治理惡意搶注風,針對商標惡意搶注現象采取了一係列法治行動。商標法專(zhuan) 門針對不以使用為(wei) 目的的惡意注冊(ce) 商標行為(wei) 和在先權利保護進行了規定;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對於(yu) 引起混淆的使用他人名稱和名字的行為(wei) 進行了規製,做出了補充保護;民法典強調了誠信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保護了姓名權和名稱權等人格權;最高人民法院《關(guan) 於(yu) 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幹問題的規定》特別規定了公眾(zhong) 人物姓名和自然人姓名等姓名權的保護。此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專(zhuan) 門出台了《規範商標申請注冊(ce) 行為(wei) 若幹規定》,對商標惡意搶注行為(wei) 進行處罰。在法律規定執行層麵,司法機構和行政機構也切實有效規範惡意商標搶注行為(wei) ,適時作出了行之有效的裁判和決(jue) 定,不但有關(guan) 當事人可以發起針對商標惡意搶注的異議和無效程序,行政機構依職權亦可以主動有所作為(wei) 。

  商標惡意搶注現象早已受到關(guan) 注並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治理,之所以這種現象“久治不愈”,與(yu) 領域內(nei) 尚存的利益症結和製度不足有一定關(guan) 係。一方麵,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商標惡意搶注的投機者本著“小投入掙大錢”的圖謀,不擇手段牟取搶注的私利。另一方麵,商標惡意搶注投機行為(wei) 的違法成本較低,違法者敢於(yu) 以身試法也有既定法律規定不足的因素,主要表現為(wei) 違法的行政責任後果和民事責任後果偏低,違法主體(ti) 的責任追究無法真正到位,權利人的法律救濟仍有不足。另外,市場主體(ti) 在規矩意識、規則觀念方麵仍存不足,是商標惡意搶注現象頻發的深層次原因。當前,我國市場經濟仍處於(yu) 探索發展階段,個(ge) 別人或市場主體(ti) 的市場誠信意識有待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催生了商標惡意搶注現象。

  對於(yu) 商標惡意搶注現象,不但要進一步從(cong) 法治完善與(yu) 有效實踐的層麵進行治理,還要從(cong) 根本性的社會(hui) 誠信機製構建與(yu) 實施的層麵加以杜絕。針對市場經濟中不良社會(hui) 現象的治理,需要多種治理方式的協作。對於(yu) 商標惡意搶注的治理,以立法、司法、行政救濟為(wei) 主的法治方式,應該發揮主要的治理作用;以社會(hui) 誠信風氣營造為(wei) 主的德治方式,是基礎性的經濟社會(hui) 共治手段,應該發揮保障性作用;除了法治和德治為(wei) 代表的社會(hui) 綜合治理之外的市場主體(ti) 自治,應該秉持誠信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將規矩意識轉化為(wei) 規範行為(wei) ,嚴(yan) 格遵守市場經濟法則和既定規則,堅決(jue) 向商標惡意搶注說不。隻有這樣,“惡意搶注風”的社會(hui) 治理才能達到效果,符合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yi) 和時代所需。

  (作者:叢(cong) 立先 係華東(dong) 政法大學知識產(chan) 權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