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管理規定3月1日起實施 大數據“殺熟”被明確禁止
《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3月1日起實施
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算法已圍繞大家生活工作的方方麵麵。不少互聯網用戶在享受到算法便利的同時,亦頻頻遇上大數據“殺熟”、算法操縱榜單、算法過度推薦等問題。
據了解,近日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在今日起正式實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文靜
“隻要搜索過某地的酒店,平台會(hui) 不斷地推薦給我”“有些優(you) 惠券在朋友的手機上能領取,我的手機上就沒有”“曾經在平台搜過某品牌的帖子,我就經常收到推送”……生活中,經常聽到手機用戶如此吐槽。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輸入“大數據殺熟”關(guan) 鍵詞搜索,頁麵顯示共有2243條結果。隨機瀏覽有關(guan) 投訴內(nei) 容,當中涉及外賣平台、電商、網約車、共享單車、旅遊電商平台、票務平台等。
去年12月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與(yu) 互聯網公司聯合製作的首份《中國大安全感知報告(2021)》顯示,網絡個(ge) 人隱私是民眾(zhong) 當下最為(wei) 關(guan) 注的安全問題。70%公眾(zhong) 感到算法能獲取自己的喜好、興(xing) 趣從(cong) 而“算計”自己,50%公眾(zhong) 擔心遭遇網絡詐騙。另外,50%公眾(zhong) 擔心下載手機客戶端不安全。
針對廣大消費者關(guan) 心的大數據“殺熟”,《規定》明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xi) 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jia) 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wei) 。
對於(yu) 用戶權益保護方麵,《規定》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ge) 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guan) 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用戶選擇關(guan) 閉算法推薦服務的,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相關(guan) 服務。
“隨著國家對於(yu) 互聯網平台經濟的治理力度加大,目前大數據殺熟等現象有所好轉。”產(chan) 業(ye) 觀察家丁少將指出,管理規定出台後,對於(yu) 互聯網平台經濟生態的發展有兩(liang) 大影響,一是推動從(cong) “野蠻”發展到有序發展的轉變,讓平台企業(ye) 的運營納入有效監管之下;二是有效保障消費者、店鋪商家、服務從(cong) 業(ye) 者(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的合法權益,讓平台經濟健康可持續運營有了更細化的製度保障。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guan) 負責人早前表示,迫切需要對算法推薦服務建章立製、加強規範,著力提升防範化解算法推薦安全風險的能力,促進算法相關(guan) 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
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係統上線運行
2月28日,據“網信中國”公眾(zhong) 號消息,從(cong) 3月1日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係統正式上線運行。據《規定》要求,具有輿論屬性或者社會(hui) 動員能力的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服務之日起十個(ge) 工作日內(nei) 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係統填報服務提供者的名稱、服務形式、應用領域、算法類型、算法自評估報告、擬公示內(nei) 容等信息,履行備案手續。
據“網信中國”表示,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僅(jin) 對備案主體(ti) 所提供的算法推薦服務及服務中使用的算法推薦技術進行備案,信息由備案主體(ti) 自行填報,該備案不代表對有關(guan) 主體(ti) 、算法、產(chan) 品、服務等的認可,任何組織和個(ge) 人不得將備案結果用於(yu) 宣傳(chuan) 和其他商業(ye) 用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