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功研發全國首個“智能交互庭審”係統
感知司法溫度 觸摸公平正義(yi)
上海成功研發全國首個(ge) “智能交互庭審”係統
□ 本報記者 餘(yu) 東(dong) 明
□ 《法製與(yu) 新聞》記者 黃浩棟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首屆“人民法院改革創新獎”評選結果,其中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二中院)報送的“打造‘智能交互庭審’新模式,推動庭審實質化落地見效”的創新項目成功登榜。
據悉,多年來二中院一直堅持用科技助推司法體(ti) 製改革,通過對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一大批最前沿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度應用,在全國創設性打造“智能交互庭審”新模式,現已在刑事、民事審判領域廣泛應用。
“司法體(ti) 製改革進入深水區已有多年,改革紅利不斷顯現,一些深層次問題也逐漸凸顯,我們(men) 搶抓高新技術發展機遇,強化人力資源集約化管理,有效破解影響司法公正、製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在每一個(ge) 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yi)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體(ti) 驗感、獲得感和滿意度。”二中院院長郭偉(wei) 清說。
庭審實時交互
讓公平正義(yi) 看得見
前不久,一起故意殺人案公開開庭審理,與(yu) 傳(chuan) 統庭審不同,這場庭審充滿了科技感。
法官、公訴人、辯護人和被告人麵前都設置了電腦屏幕,旁聽席上也安排了兩(liang) 塊大屏幕。
隨著審判長敲響法槌,屏幕上開始逐一展示庭審涉及的所有證據材料和相關(guan) 提示。同時,法庭上每個(ge) 人說的每句話都即時實現音字轉換,並呈現在屏幕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麵對被告人陳述與(yu) 庭審之前供述不一致的地方,審判係統能及時檢索並展示。
“‘智能交互庭審’相當於(yu) 為(wei) 法官配備了一個(ge) AI助理,集成了向導員、批注員、監督員、書(shu) 記員和法官助理的諸多功能,幫助我們(men) 準確把握審判節奏、快速查明事實、大幅減少無謂的時間消耗,在審判任務越來越重、複雜疑難案件越來越多的今天,可謂送來了辦案‘法寶’。”該案承辦法官、二中院研究室(審管辦)主任黃伯青說。
“現在請調取瑕疵報告。”審判長語音剛落,屏幕上立即彈出提示:該案扣押物品缺少扣押筆錄……這是係統“單一證據校驗功能”發揮了作用,能自動檢索並展示證據在程序、形式和內(nei) 容上的瑕疵要點,並就瑕疵對證據鏈的影響進行提示。
庭審中,被告人突然翻供,稱他此前並不認識被害人。
此時,係統立即對在案證據進行比對,迅速抓取矛盾點,並彈出兩(liang) 份證據,其一是被告人曾親(qin) 口承認在近兩(liang) 年間與(yu) 被害人有聯係;其二是兩(liang) 年來被告人與(yu) 被害人之間的所有通話記錄。
麵對這兩(liang) 份證據,被告人陷入沉默,並最終承認認識被害人。
……
“新模式節奏流暢,調取證據非常快,庭審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證據瑕疵一目了然,這對於(yu) 提升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有很大幫助。”被告人辯護律師表示。
庭審結束後,一份完全按照庭審發言音字轉換的筆錄形成了,書(shu) 記員進行錯別字校對後,全文呈現給庭審各方,並讓他們(men) 分別在電子簽字板上簽字確認。
“這是科技人員和司法人員聯手合作的智慧結晶。”郭偉(wei) 清說,“智能交互庭審係統的研發應用沒有先例可循,一切從(cong) 零做起。近年來,我們(men) 會(hui) 集了最優(you) 秀的司法人才和第三方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工作,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走出一條前無古人的不凡之路。”
數據顯示,“智能交互庭審”新模式帶動了庭審質效和二中院審判質效大幅提升。近3年來,該院案件的平均審理天數縮短4天,法官年人均結案數增加15件,當庭裁判率更是提高5個(ge) 百分點。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打造數據閉環
審執工作公開透明
記者見到當事人廖先生時,他正體(ti) 驗完用於(yu) 自助訴訟服務的“智慧艙”。
“科技感太強了,在智慧艙門口刷完身份證,我的預約信息就自動被識別了,裏麵電腦、攝像頭、掃描儀(yi) 等一應俱全,也就花了10分鍾左右,我就順利地掃描上傳(chuan) 了相關(guan) 材料,完成了自助立案。”廖先生說。
“智慧艙”就設在二中院的訴訟服務中心,早在2019年10月,作為(wei) 上海法院係統首個(ge) 滿足自助訴訟服務功能的“智慧艙”就已正式投入使用,擁有20餘(yu) 項功能,涵蓋自助立案、材料上傳(chuan) 、案件查詢等。
記者注意到,自助立案不需要向法院遞交紙質材料,人工立案同樣也不需要。據悉,近年來,上海法院正在全麵推行全流程網上辦案,改革後,法官不再依賴傳(chuan) 統書(shu) 麵卷宗辦案。為(wei) 此,二中院還專(zhuan) 門利用靶向識別技術攻克了掃描材料的智能編目難題,準確率達到90%以上,使電子卷宗得以方便地在訴訟過程中為(wei) 法官所用。
據介紹,這一改革奠定了司法審判現代化的數據基礎,也成為(wei) 二中院“智能交互庭審”新模式的數據之源。
“全流程網上辦案的亮點並不在於(yu) 紙質材料的廢止,而是讓所有的數據‘跑’起來,即案件從(cong) 進入法院到判決(jue) 生效,再到履行完結,一鍵歸檔,法官、檢察官、律師和當事人之間均可通過數據進行全流程交互。”黃伯青告訴記者。
如果把網上立案的“智慧艙”比喻成電子卷宗的起點,那儲(chu) 存電子檔案的“光磁艙”就是終點。
記者看到,“光磁艙”集自動刻錄、檢測、深度利用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在這個(ge) 直徑約2.6米的玻璃艙內(nei) ,機械臂不斷轉動,自動抓取空白光碟裝入刻錄機,不到5分鍾,一個(ge) 案件的光盤備份刻錄完畢,機械臂把它取出並放進光磁艙立柱上。據悉,一張光盤可存儲(chu) 100G電子數據,全艙可存放8000張光盤,能輕鬆容下二中院5年的電子檔案數據。
記者還看到,在“光磁艙”終端輸入相應案號,機械臂就能快速準確地抽取光盤並讀取數據。記者戴上VR眼鏡,案件庭審現場立即全景展示,據說,今後這種沉浸式的庭審音視頻體(ti) 驗將被廣泛應用。
司法審判當然少不了執行環節,為(wei) 了真正實現全流程交互閉環,二中院還量身定製了“智慧執行大腦”,一體(ti) 化、全流程展示執行案件的全部數據。同時,在關(guan) 鍵節點上向當事人自動發送告知提示短信,確保執行公開透明。
“數據交互閉環的形成,讓案件辦理得以陽光化、即時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當事人可為(wei) 之安心、法官可為(wei) 之用心、法律職業(ye) 共同體(ti) 可為(wei) 之省心、社會(hui) 各界可為(wei) 之稱心。”二中院副院長張新說。
創新務實前行
打造良好司法生態
近日一起合同詐騙案審結,曆時8天,庭審筆錄多達43萬(wan) 字,在傳(chuan) 統模式下,書(shu) 記員工作量之大難以想象。然而在新模式下,借助音字轉換技術,書(shu) 記員僅(jin) 需對錯字和標點進行校對即可。
“原來打字錄入,由於(yu) 速度跟不上容易影響庭審節奏,同時歸納式的記錄也容易引發當事人爭(zheng) 議,音字轉換實現了庭審現場逐字逐句全程記錄,準確率達95%以上。”書(shu) 記員李佳純說。
這一改變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二中院一改傳(chuan) 統配置模式,設立了“書(shu) 記員管理辦公室”,采取扁平化、集約化管理。
“原來書(shu) 記員跟著法官走,現在跟著法庭走,一個(ge) 法庭一天的案件記錄由對應的書(shu) 記員負責,原來118名書(shu) 記員的工作量現在33名書(shu) 記員就可完成。”二中院書(shu) 記員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段婷告訴記者,釋放出的書(shu) 記員大部分轉為(wei) 法官助理,極大緩解了法官辦案壓力和工作負擔。
書(shu) 記員配置模式的改變隻是二中院開展司法體(ti) 製綜合配套改革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二中院不斷調整內(nei) 設機構,將主要人力資源下沉到辦案一線,並通過組建不同的專(zhuan) 業(ye) 化審判團隊,提高案件與(yu) 法官專(zhuan) 業(ye) 的匹配程度和辦案效率,有效緩解了案多人少的困境。
其實,二中院以“智能交互庭審”係統應用為(wei) 核心的改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官助理張末然是二中院“人工智能探索運用青年突擊隊”的成員之一,前期他與(yu) 同事主要負責係統的試用和推廣,並及時反饋各種難題。他向記者坦言,一開始係統並不受歡迎。
“熟悉新係統需要改變慣性思維、行為(wei) 習(xi) 慣,特別對於(yu) 那些按部就班多年的老法官來講,難度不小,再加上係統開發初期,技術並不成熟,出錯率較高,法官和法官助理感到明顯不適應。”張末然說。
為(wei) 此,二中院建立專(zhuan) 門溝通機製,院領導通過“院長有約”、定期會(hui) 議等方式與(yu) 大家麵對麵溝通,並通過組建“人工智能探索運用青年突擊隊”開展試用及推廣,逐漸解決(jue) 人員思想上的堵點,同時隨著審判係統功能的不斷完善、技術的不斷成熟,改革度過了陣痛期,各項紅利和便利不斷顯現,隊伍信心不斷加強,最終形成了良好的司法改革新生態。
“智能交互庭審”新模式的應用為(wei) 法院解決(jue) 司法體(ti) 製改革深層次問題找到破解之路。實踐證明,利用科技賦能帶來的各項紅利,可以讓審判權力運行更加流暢、審判效率大大提高、案多人少得以緩解、審判管理更加精細、司法服務更趨完善、法官素養(yang) 有效提升、執行難問題得到切實化解。”郭偉(wei) 清說,“下一步,二中院將繼續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堅定不移用科技賦能,不斷深化司法體(ti) 製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更好踐行司法為(wei) 民、公正司法初心使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