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如何支持中國經濟穩增長?
預算報告裏的“三增三減”:今年減稅退稅約2.5萬(wan) 億(yi) 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8%
財政政策如何支持中國經濟穩增長?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開幕,財政部提請大會(hui) 審查《關(guan) 於(yu) 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yu) 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3月6日、7日,這份篇幅37頁的“國家賬本”在代表小組會(hui) 議上接受代表們(men) 的審查。
與(yu) 政府工作報告一樣,預算報告也是每年兩(liang) 會(hui) 的重頭戲。之所以受到關(guan) 注,是因為(wei) “錢”的去向反映著新一年宏觀政策的發力點和國家的施政重點。
特別是今年,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中國經濟增速在經過前兩(liang) 年的“一低一高”後,被期望在今年實現“軟著陸”,完成“GDP同比增長5.5%左右”的預期目標。然而外部環境嚴(yan) 峻複雜,內(nei) 部麵臨(lin) “三重壓力”,財政政策與(yu) 貨幣政策應該如何協同發力,政策工具箱裏還有哪些儲(chu) 備,更受關(guan) 注。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預算報告裏的“三增三減”,試圖以此明晰財政政策如何支持中國經濟“穩增長”。
減退稅 增製造業(ye) 、小微企業(ye) 現金流
減稅降費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市場主體(ti) 紓困和發展的重要舉(ju) 措,是受益麵最大的惠企政策。預算報告用將近一整頁的篇幅詳述今年的減稅降費政策,可見政策的“多”和“細”。
預算報告提出,今年減稅退稅約2.5萬(wan) 億(yi) 元。減稅部分,延續實施部分減稅降費政策,並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預計減負約1萬(wan) 億(yi) 元。退稅部分,今年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預計規模為(wei) 1.5萬(wan) 億(yi) 元。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3月5日的兩(liang) 會(hui) “部長通道”上表示,今年約2.5萬(wan) 億(yi) 元的減退稅規模為(wei) 史上最高,並且減稅、退稅並舉(ju) ,退稅部分相當於(yu) 直接給市場主體(ti) 發放了1.5萬(wan) 億(yi) 元的現金流,製造業(ye) 、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將是主要受益者。
根據政策安排,退稅將優(you) 先安排小微企業(ye) ,對小微企業(ye) 的存量留抵稅額於(yu) 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同時,重點支持製造業(ye) ,解決(jue) 製造業(ye) 等行業(ye) 的留抵退稅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記者,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其中的“新”就體(ti) 現為(wei) 不僅(jin) 減稅,還要退稅,且退稅規模更大,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施正文認為(wei) ,退稅舉(ju) 措將直接擴大減稅降費政策的受益麵。他解釋,減稅要先有稅,疫情下很多企業(ye) 沒有利潤,不用繳所得稅,也就談不到減稅。這就是我們(men) 明明減了很多稅,但有些企業(ye) 還是覺得獲得感不強的原因。
“退稅就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一些企業(ye) 現在沒有利潤,但在過去還有存量,這次將這些存量留抵稅額進行退還,能夠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企業(ye) 的現金流問題,很多過去沒有充分享受到減稅降費紅利的企業(ye) 這次也能享受到了。”施正文說。
減稅部分雖然是延續此前部分政策,但由於(yu) 減免幅度、使用範圍等的擴大,也給市場主體(ti) 帶去了更多實惠。比如,對小微企業(ye) 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wan) 元至300萬(wan) 元部分,在現行優(you) 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企業(ye) 所得稅,“相當於(yu) 隻有5%的稅率了。”施正文說。
減中央部門支出 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央本級支出35570億(yi) 元,增長3.9%。中央本級支出在連續兩(liang) 年安排“負增長”後首次“回正”。盡管如此,中央部門支出仍然負增長,今年下降2.1%。
預算報告提出,中央部門要帶頭過緊日子,在連續多年嚴(yan) 控中央部門支出基礎上,繼續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騰出的財政資源重點保障剛性支出和急需支出。同時,為(wei) 保障部門履職需要,教育、科技不納入壓減範圍。
與(yu) 此同時,今年中央大幅增加了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根據預算安排,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近9.8萬(wan) 億(yi) 元、增加約1.5萬(wan) 億(yi) 元,增長18%,比往年大幅提高,地方財政支出增長達到8.9%。
施正文認為(wei) ,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主要目的是推動財力下沉,疫情之下,基層麵臨(lin) 的困難更大,也更實際,需要更多財政資金支持地方做好基層“三保”,改善基本民生、支持市場主體(ti) 發展,近兩(liang) 年推出的直達資金機製等舉(ju) 措都是這樣的目的。
“部長通道”上,劉昆也談到了這個(ge) 問題,今年大規模的減退稅措施會(hui) 給地方帶來減收,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也是為(wei) 了幫助地方緩解減收壓力。
減風險 增強財政政策可持續性
計算“總賬”,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預計收入94880億(yi) 元,加上從(cong) 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65億(yi) 元,從(cong)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990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107545億(yi) 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4045億(yi) 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6500億(yi) 元,比2021年減少1000億(yi) 元。赤字率2.8%左右,有所下調。
記者注意到,這是疫情發生以來赤字率第一次“收縮”。施正文分析,疫情前,我國的赤字率一直保持在3%及3%以內(nei) ,為(wei) 應對疫情衝(chong) 擊,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從(cong) 2020年開始我國赤字規模加大,最近兩(liang) 年均超過3%。今年赤字率再度回歸至3%以內(nei) ,也是為(wei) 了防範化解風險,保持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
作為(wei) 衡量一個(ge) 國家財政政策積極程度的關(guan) 鍵指標,赤字率下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落實?
根據預算報告,雖然赤字率下調,但財政支出規模繼續擴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6.71萬(wan) 億(yi) 元,比去年擴大2萬(wan) 億(yi) 元以上,增長8.4%,可用財力明顯增加,能夠保持適當支出強度,可見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不減。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2.8%左右的赤字率較去年(3.2%)有所下降,有利於(yu) 保持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但總體(ti) 赤字規模進一步擴大,財政擴張力度不減反升,實際上能起到赤字率3.8%左右的刺激效果,保民生、保就業(ye) 、保市場主體(ti) 仍是財政政策的重要發力點。
赤字率適當下調的同時,債(zhai) 務規模安排也凸顯“合理”,今年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發行額度3.65萬(wan) 億(yi) 元左右,與(yu) 去年持平。
“專(zhuan) 項債(zhai) 額度沒有新增更多,而是跟去年保持了一致,說明我們(men) 既要防控風險,同時投資力度不減,政府為(wei) 拉動經濟作出了表率。”施正文說。
連平分析,雖然額度與(yu) 去年持平,但加上去年已結轉的專(zhuan) 項債(zhai) 資金1.4萬(wan) 億(yi) 元左右,二者資金合計超過5萬(wan) 億(yi) 元,2022年可使用資金約是去年的兩(liang) 倍,仍然保持較大的強度,能夠有效地拉動基建等方麵的投資。
對於(yu) 風險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預算報告中有論述,2022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要增強可持續性,統籌需要和可能安排財政支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騖遠、吊高胃口……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其中的“新”就體(ti) 現為(wei) 不僅(jin) 減稅,還要退稅,且退稅規模更大,這在過去是沒有的。——施正文
雖然(今年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發行)額度與(yu) 去年持平,但加上去年已結轉的專(zhuan) 項債(zhai) 資金1.4萬(wan) 億(yi) 元左右,二者資金合計超過5萬(wan) 億(yi) 元,2022年可使用資金約是去年的兩(liang) 倍,仍然保持較大的強度,能夠有效地拉動基建等方麵的投資。 ——連平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