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聚焦高質量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wei)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2021年,我國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取得重要進展,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資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領域實現新突破。企業(ye) 研發經費增長15.5%。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加速融合。代表委員表示,今年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ti) 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
“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代表說,中科大始終強調、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工作。學校建設幾何與(yu) 物理研究中心,加強對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的支持,目前取得了一係列重大原創性成果。
“堅持自主創新,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關(guan) 鍵技術和核心領域不受製於(yu) 人。這對於(yu) 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yi) 。”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委員說,近年來,我國在陸地遙感衛星領域實現了從(cong) 2米分辨率到亞(ya) 米級分辨率跨越,觀測能力躋身世界前列。實現自主可控,印證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實踐反複證明,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代表建議,各地區各部門應持續推動科技體(ti) 製改革,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jia) 製度,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全麵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實際貢獻。在醫藥衛生領域,要從(cong) 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
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guan) 鍵的因素,青年科研人員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璐代表認為(wei) ,應當給予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員更多的項目支持,提高青年科學家參與(yu) 重點、重大項目的比例,拓寬青年專(zhuan) 項基金項目支持的力度和範圍。此外,應在國家和各地的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體(ti) 係中提高青年項目的資助比例,促進高層次青年科研人才成長和發展。
“高校是科技創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創新實踐的重要平台。”河南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盧克平代表說,高校要完善人才工作體(ti) 係,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瞄準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謀劃布局,培育領軍(jun) 人物和優(you) 勢特色學科;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在科研經費、實驗室建設、生活服務等方麵做好保障,讓人才有歸屬感、成就感。
良好的待遇是科技人才充分發揮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製造與(yu) 係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代表認為(wei) ,在提高待遇的同時,也要注意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形成正確的價(jia) 值觀,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完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要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史浩飛代表說,近年來,我國加快實施科研人員減負行動,“破四唯”在重點領域全麵展開,極大釋放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破四唯”之後,“立新標”更為(wei) 關(guan) 鍵。應盡快探索製定量化的評價(jia) 標準,聚焦實績、分層分類、優(you) 勝劣汰,真正營造有利於(yu) 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製度環境。
深化產(chan) 學研用結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持續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深化產(chan) 學研用結合。
“我國多年來堅持自主研發,不斷汲取科技養(yang) 分,終於(yu) 迎來了厚積薄發的時刻。”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江浩然委員認為(wei)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加強科技與(yu) 經濟緊密結合的關(guan) 鍵環節,對於(yu) 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支撐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yi) 。
程京代表建議,要持續推進科技管理體(ti) 製改革,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製改革,優(you) 化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投向戰略性、關(guan) 鍵性領域,對企業(ye) 基礎研究投入實行稅收優(you) 惠,強化促進科技創新的財稅支持力度。
“產(chan) 學研的深入融合,是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張璐代表說,以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為(wei) 例,近年來,研究所取得了以光學晶體(ti) 為(wei) 代表的一批具有引領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培植起十多家高科技企業(ye) ,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
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疏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堵點”。包信和代表介紹,中科大是全國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學校將學校職務科技成果的七到八成的所有權賦予科研人員,有效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需要財政和金融支持。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隻子基金,資金總規模達624億(yi) 元。江浩然委員說,創新型中小企業(ye) 成立時間短、底子相對較薄,但具備高成長性,需要資金的支持。他建議,促進創業(ye) 投資發展,創新科技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提升科技中介服務專(zhuan) 業(ye) 化水平。
(本報記者申少鐵、齊誌明、孟祥夫、徐靖、葛孟超、申茜、潘俊強、宋宇、劉曉宇、劉新吾、戴林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