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掛牌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ya) 掛牌
在更多鹽堿地種上水稻並實現高產(chan) 高效是袁隆平院士的夢想之一。3月16日,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在三亞(ya) 掛牌,將推動提升我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堿地生態修複能力,為(wei) 我國突破“藏糧於(yu) 地”空間、拓展“藏糧於(yu) 技”儲(chu) 備開辟新路徑。
鹽堿地綜合利用是解決(jue) 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據統計,全國有水稻種植潛力的鹽堿地1億(yi) 畝(mu) ,是重要的戰略後備耕地。培育應用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品種及其配套關(guan) 鍵技術是一項重大工程。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湖南省科技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李誌堅表示,中心經過近一年的籌建,在平台組建、人才隊伍、科技攻關(guan) 等方麵取得階段性成效,已選育出一批具有良好推廣應用價(jia) 值的耐鹽堿水稻品種。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是全國第一批布局的20個(ge)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批準建設的第3個(ge) ,具有非常高的戰略地位和極強的影響力。”海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劉作凱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中心的建設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專(zhuan) 門向國家有關(guan) 部門提議,為(wei) 國家耐鹽水稻事業(ye) 發展壯大親(qin) 自推動的重量級平台。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ya) 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等單位共建。中心總部設在三亞(ya) ,在業(ye) 務和管理上統攬全局,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以最大範圍實現全國優(you) 勢力量相對集中,對接各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調動人力、物力、平台協同攻關(guan) 建設好這一重大工程。
該中心在地域上覆蓋全國所有典型鹽堿地生態區,研究領域涵蓋種質資源、生物技術、遺傳(chuan) 育種、作物栽培、土壤肥料、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信息和農(nong) 業(ye) 機械等學科方向。在品種研發方麵,目標是到2030年培育出適合不同鹽堿地生態區種植的有重大應用價(jia) 值的水稻新品種10—15個(ge) ,具有在全國推廣麵積達1億(yi) 畝(mu) 的產(chan) 能,畝(mu) 產(chan) 達到300公斤以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