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不是“狼來了” 車企入局保險市場勝算幾何?
車企入局保險市場勝算幾何
新能源專(zhuan) 屬車險上市已兩(liang) 月有餘(yu) ,有媒體(ti) 調查顯示,截至2月26日,累計承保新能源汽車129萬(wan) 輛,簽單保費52億(yi) 元。與(yu) 此同時,蔚來、比亞(ya) 迪、特斯拉紛紛成立保險經紀公司。那麽(me) ,車企入局保險市場究竟是不是“狼來了”,與(yu) 傳(chuan) 統保險公司相比究竟有多少勝算?
車險經過多年發展,是非常成熟且標準化的險種,普遍被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天花板比較低。不過,隨著新能源專(zhuan) 屬車險的推出,市場的格局和走向正在發生變化,車企選擇此時入局也正是看到了車險市場新的機遇。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雙雙突破350萬(wan) 輛,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推廣量已超過900萬(wan) 輛。如果在新能源車險業(ye) 務上做出特色、迅速搶占市場,確實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從(cong) 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情況來看,新能源車的電子化程度比傳(chuan) 統燃油車有很大提高。智能化往往伴隨著高效率,車企可謂有客戶、有數據、有技術、有網絡,想在車險市場分一杯羹不足為(wei) 奇。
不過,從(cong) 車企參與(yu) 車險業(ye) 務的途徑來看,主要是成立保險經紀公司而非保險公司。如果隻做保險中介,發展空間還十分有限,畢竟現在車險中介遍地開花,加上各地車險市場差異很大的現實情況,未來的發展麵臨(lin) 諸多束縛。
在機動車裏程保險(UBI)未獲得監管授權的情況下,傳(chuan) 統車險的定價(jia) 模型依靠的還是大數法則,需要足夠的樣本數量。新能源車的整體(ti) 銷售量雖然屢創新高,但與(yu) 燃油車的保有量相比仍非常有限,具體(ti) 到單一廠商手裏的數據更顯得捉襟見肘。此外,車企在入局保險時,和保險公司同樣麵臨(lin) 定價(jia) 係數調節、部分車型零整比過高、新能源車賠付率過高等新老問題。
如果說造車是“燒錢”,那麽(me) 入局車險不隻是燒錢,更是“燒腦”。一方麵,一款車險產(chan) 品從(cong) 設計到備案再到真正上市,保險公司早已輕車熟路,車企要想“跑得快”勢必要與(yu) 具備資質的保險公司合作。另一方麵,在車輛出險後,保險公司線下救援、查勘、定損、理賠等服務能力都是車企在短時間內(nei) 無法替代的。
此外,保險公司之間往往已合作多年,從(cong) 網點鋪設到傭(yong) 金合約的動態管理早已形成默契。即便有車企拿下了保險牌照,也隻是獲得了“敲門磚”,業(ye) 務落地的複雜程度和管理能力對車企都是巨大挑戰。況且,從(cong) 監管政策來看,保險行業(ye) 作為(wei) 傳(chuan) 統金融行業(ye) ,依然強調持牌經營,對車企能否放開試點還有待觀察。
由此可見,車企從(cong) 下場做保險到真正能夠做好車險,中間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就此斷言車企能夠顛覆車險市場,還為(wei) 時尚早。不過,從(cong) 行業(ye) 長期發展看,我們(men) 樂(le) 於(yu) 看到車險市場能夠出現更多的改變。因為(wei) 這既會(hui) 給行業(ye) 發展帶來活力,也能給消費者帶來實惠。
於(yu) 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