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有效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發布時間:2022-03-22 11:06:00來源: 經濟日報

  金觀平

  就業(ye) 是重要的民生話題,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問題更是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的焦點。在當前形勢下,有效破解結構性就業(ye) 矛盾,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和全局性視野來綜合衡量施策。

  我國人力資源豐(feng) 富,從(cong) 全世界工業(ye) 化水平的橫向對比可以看到,我國人力資源紅利不僅(jin) 在於(yu) 人口數量眾(zhong) 多,更在於(yu) 勞動力素質整體(ti) 較高,從(cong) 事一線生產(chan) 應用的專(zhuan) 業(ye) 技工人員經驗豐(feng) 富,這種比較優(you) 勢是經過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本世紀初,我國高技能人才數量隻占技能總人才隊伍的4%,如今這一比例已超過20%。在頂層設計、政策供給、產(chan) 業(ye) 進步等多種因素支撐下,我國技能人才隊伍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近幾年,“就業(ye) 難”“招工難”等問題之所以較為(wei) 突出,原因之一就是以操作為(wei) 主的一線技能人才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從(cong) 現實看,企業(ye) 在謀求技術進步過程中,更迫切尋找的是複合型技能人才和知識型技能人才。以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ge) 職業(ye) 排行看,有43個(ge) 職業(ye) 屬於(yu) 生產(chan) 製造及有關(guan) 人員,特別是智能製造領域的需求增幅較大。

  首先,應著眼於(yu) 企業(ye) 發展需要。從(cong) 供給端發力,立足技能人才短缺的係統性問題補短板,為(wei) 大量勞動者提供多層次學習(xi) 和實訓機會(hui) ,健全技能人才使用、評價(jia) 、選拔、激勵等方麵製度體(ti) 係,以解決(jue) 新形勢下高素質人力資本數量不足的問題。

  其次,應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的方向,推進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職業(ye) 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再次,著重提升退役軍(jun) 人的就業(ye) 技能。退役軍(jun) 人普遍具有責任擔當和較好執行力,同時擁有愛崗敬業(ye) 等優(you) 良素質,需要為(wei) 他們(men) 提供符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發展的技能學習(xi) 條件,將退役軍(jun) 人這一“富礦”轉化為(wei) 推動經濟增長的人才“紅利”。

  為(wei) 改善技能人才不足問題,促進供給匹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ye) 技能培訓,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實訓基地。使用1000億(yi) 元失業(ye) 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yang)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這將有助於(yu) 幫助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更高質量就業(ye) 。

  破解結構性就業(ye) 矛盾既要隻爭(zheng) 朝夕,又要著眼長遠。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結束後,不少地方已開始抓好諸如實施數字技能提升等行動,以市場主導、共建共享的方式構建人力資源供給體(ti) 係,賦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這對於(yu) 破解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將大有裨益。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