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秸稈當被” 黑土添勁

發布時間:2022-03-23 14:35:00來源: 光明日報

  三月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春風裏夾著絲(si) 絲(si) 暖意,覆蓋在黑土地上的冰雪漸漸消融。

  “種子肥料訂購完成了八成,基本沒啥問題。農(nong) 機農(nong) 具也收拾得差不多了,春耕前這些事兒(er) 保證都能完成。”一大早,梨樹縣鳳凰山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就盤算起春耕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鳳凰山合作社所在的梨樹縣黑土區,是吉林省糧食生產(chan) 的核心基地,土地肥沃。可由於(yu) 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催產(chan) ,黑土地耕作層一度變得又瘦又薄。梨樹人意識到了危機,探索出一套“秸稈覆蓋、機械種植、輪替休耕、規模經營”的黑土地保護模式。

  韓鳳香腦袋裏第一次被“種草”,是那一年參加縣裏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秸稈沒人拾掇,就鋪在地裏,產(chan) 量還高了,土壤還好了。”參觀完試驗田,韓鳳香服了,從(cong) 此一頭紮到“梨樹模式”裏。幾年下來,成了行家。

  “我是家裏的老大,剛幾歲就種地養(yang) 家,哪兒(er) 見過把秸稈鋪在地裏不管的?”60歲的蔡長柱曾經質疑過這種“埋汰”種地法兒(er) 。

  眼見為(wei) 實!韓鳳香把蔡大爺請到合作社打工,幫忙監管和記錄播種情況、肥料用量、產(chan) 量等,讓蔡大爺置身其中感受“梨樹模式”。

  如此一段時間後,蔡大爺不僅(jin) 把自家的地交給了合作社,還成了合作社的骨幹成員,春耕的圖景成了他心裏的念想。這不,今年他早早就開始為(wei) 春耕做起了準備。

  “再過些日子,你就看吧,地裏頭全是免耕機。起壟、鎮壓、播種、施肥、再鎮壓……機器一走一過的工夫,好幾道工序就完成了!”蔡長柱感歎,“我真沒想到,麵朝黃土背朝天種了一輩子地,現今個(ge) 兒(er) ,坐在地頭兒(er) ,看著機器就能把地種完。”

  在“梨樹模式”得到廣泛認同的基礎上,鳳凰山合作社流轉和代管的土地從(cong) 成立之初的15公頃擴大到845公頃,社員從(cong) 5人發展到158人,農(nong) 機具從(cong) 四五台增加到68台(套)。

  “秸稈覆蓋,保水保墒;輪替休耕,保護土地;集中土地、連片經營,既有利於(yu) 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又能降本增效。今年,‘梨樹模式’的好處將在鳳凰山合作社得到更充分的體(ti) 現。”正說著,韓鳳香的手機一響,跳出來一條天氣預報信息。

  “咱們(men) 這耕地裏都裝上了氣象監測站,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土壤水分和溫度、空氣溫度和濕度、雨量、風向。你看,不燒秸稈了,空氣質量多好。”鳳凰山合作社的耕地上,機器轟鳴,韓鳳香的愛人王軍(jun) 帶著幾名工人忙著打包多餘(yu) 的秸稈。

  說起秸稈的好處,王軍(jun) 如數家珍:“休耕帶上覆蓋的秸稈不能動,那是土地的被子。剩下的秸稈打成圓包的賣給電廠做原料,方包的賣給養(yang) 殖戶做飼料,我們(men) 自己也要留一些做飼料。”

  2021年,梨樹縣采用“梨樹模式”播種的玉米平均每畝(mu) 增產(chan) 約8%、節約成本65元以上、增收100元以上,受益農(nong) 戶10萬(wan) 餘(yu) 戶。今年,“梨樹模式”將在這片土地上推廣到240萬(wan) 畝(mu) 以上。

  “土地黑了、蚯蚓多了;化肥少用了、產(chan) 量卻高了;懂的科技多了,秸稈變成寶了!”韓鳳香感慨,在“梨樹模式”推廣過程中,農(nong) 民的思想改變了,選擇“梨樹模式”不僅(jin) 是為(wei) 了多賺錢,更是為(wei) 保護黑土地多作一份貢獻。(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