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瞄準市場,促進就業供需匹配

發布時間:2022-03-24 11:25:00來源: 人民日報

  瞄準市場,促進就業(ye) 供需匹配(評論員觀察)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就業(ye) 穩、人心暖。托底民生,就要抓住就業(ye) 這個(ge) “牛鼻子”。

  2021年,深入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保持了就業(ye) 局勢總體(ti) 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269萬(wan) 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5個(ge) 百分點,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今年春節以來,隨著企業(ye) 陸續複工複產(chan) ,就業(ye) 市場逐漸升溫,招聘市場行情出現“溫暖開年”。落實落細各項就業(ye) 政策,各地區各部門應聚焦穩定市場主體(ti) 、拓展就業(ye) 空間、穩定重點群體(ti) ,尤其要瞄準市場需求促進供需匹配,強化培訓服務質量。

  就業(ye) 是民生問題,更是發展問題,一頭連著千家萬(wan) 戶、百姓冷暖,一頭連著企業(ye) 運營、宏觀經濟。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發布的去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個(ge) 職業(ye) 排行當中,營銷員、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ye) 員、車工等職業(ye) 位列前十,同時製造業(ye) 缺工狀況持續,其中智能製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還有機構調查發現,2022年春招中,裝備製造業(ye) 進入招聘需求排行前十。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表明,供需結構性不適配問題亟待解決(jue) 。做好就業(ye) 工作,既要有“兜底”意識,也要有係統思維,著力促進供需適配。

  在做好總量調控、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的同時,就業(ye) 政策的微觀發力更為(wei) 重要和緊迫。宏觀方麵,社保“降返補”政策的調整,創業(ye) 環境的優(you) 化,將有效支持市場主體(ti) 穩定和擴大崗位,這是對就業(ye) 基礎和大盤的穩固。微觀方麵,接下來要繼續強化精準幫扶和專(zhuan) 項服務。比如針對高校畢業(ye) 生,通過百萬(wan) 青年見習(xi) 崗位募集計劃,拓展市場化社會(hui) 化就業(ye) 渠道;再如針對招工難問題,推進就業(ye) 服務質量提升工程,統籌開展好“10+N”就業(ye) 服務專(zhuan) 項活動,落實重點企業(ye) 常態化用工服務等。應當看到,今年就業(ye) 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突出,必須付出艱苦努力,打好政策“組合拳”,讓供需對得上、對得好。

  提高供需對接效率、緩解結構性矛盾,提高就業(ye) 服務和培訓質量是重要載體(ti) 和工具。在就業(ye) 服務質量方麵,要促進供需對接,為(wei) 勞動者求職、用人單位招聘搭好對接平台。在職業(ye) 技能培訓方麵,要繼續實施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瞄準市場緊缺、產(chan) 業(ye) 急需的人才,著力提升培訓效果。在推進相關(guan) 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裏”,無論是就業(ye) 幫扶、穩崗擴崗、用工支持,還是靈活就業(ye) 人員社保服務、高技能人才職稱評聘,都要因地製宜、務求實效。

  身處數字時代的就業(ye) 市場,更要用好數字技術手段,促進供需雙方的信息對稱、合理選擇。去年,百日千萬(wan) 網絡招聘等專(zhuan) 項活動持續開展,“就業(ye) 在線”平台訪問量超過9000萬(wan) 次,全年發布招聘崗位超過7000多萬(wan) 個(ge) 。今年,要持續用好並完善公共招聘網等服務平台,集成各類就業(ye) 信息,為(wei) 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ye) 選擇。同時,要強化對網上求職平台的治理,加強對不實信息、欺詐招聘等違規行為(wei) 監管力度,讓就業(ye) 相關(guan) 數據更安全、及時,更好助力勞資雙方的靈活、高效對接。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ye) ,是千家萬(wan) 戶的期待,是企業(ye) 發展的支撐。2021年,100個(ge) 城市公共就業(ye) 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保持在1.5以上,就業(ye) 政策持續加力,做好就業(ye) 工作、促進供需匹配具備有利條件。進一步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尊重客觀實際和群眾(zhong) 需求,統籌做好保就業(ye) 保民生保市場主體(ti) ,抓好重點群體(ti) 就業(ye) ,落實落細穩就業(ye) 舉(ju) 措,我們(men) 一定能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ye) 帶動力,穩定就業(ye) 大局,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周人傑

  周人傑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