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東渠遺址新發現夏時期東下馮文化遺存
本報太原3月28日電(記者李建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正式公布稷山東(dong) 渠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新發現了夏時期東(dong) 下馮(feng) 文化遺存。此次在東(dong) 渠遺址所發現的遺跡與(yu) 遺物的特征,均與(yu) 夏縣東(dong) 下馮(feng) 、襄汾大柴遺址等山西晉南地區所見的夏時期遺存有極強的一致性,為(wei) 近年來晉南地區少有的夏時期考古新發現,是繼東(dong) 下馮(feng) 遺址、古城南關(guan) 遺址之後發掘麵積最大的夏時期遺址。
東(dong) 渠遺址位於(yu) 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稷峰鎮東(dong) 渠村北部,是2020年為(wei) 配合稷山縣體(ti) 育場項目建設,在用地範圍內(nei) 勘探時新發現的夏時期文化遺存。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麵積約1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1座、陶窯2座、灰坑36座。發現有較多的陶片、動物骨骼以及石塊,出土小件有骨鏃、骨簪、骨針、骨錐、石刀、石鏟等,還有零星的彩繪陶殘片,在同時期尚屬罕見。
此次新發現的兩(liang) 座陶窯,均為(wei) 結構簡單的小型豎穴窯,大小形製相同,自上至下由窯室、窯床、火塘組成,周圍有操作間。這與(yu) 東(dong) 下馮(feng) 遺址發現的陶窯無論是在大小還是形製上均如出一轍。灰坑是東(dong) 渠遺址發現最多的遺跡,有36座,一些較大規模的灰坑最能代表東(dong) 渠遺址的特點。其中編號為(wei) H10的灰坑是此次發掘規模最大的灰坑,開口東(dong) 西長約21米,南北寬約5.6米,深2米至3.5米,東(dong) 部被現代墓和水井破壞,坑壁不規整,坑壁粗糙內(nei) 收。
東(dong) 渠遺址出土遺物以陶器為(wei) 主,灰陶居多,褐陶占一定比例。紋飾以繩紋為(wei) 主,還有少量壓印“S”紋、附加堆紋、旋紋、弦紋、劃紋、籃紋等。典型器物有高領雙鋬鬲、單把鬲、陶甗、帶鋬罐、單耳罐、深腹罐、平底淺腹盆、雙鋬深腹盆、盤、缽、小口鼓肩罐、折肩罐、大口尊、小口尊、蛋形甕、斂口甕、器蓋、豆、四足方杯、爵、盉等。同時,還有玉鉞、石鏟、石刀、石紡輪、石锛、石鑿、石箭鏃、骨簪、骨錐、骨鏃、骨針、骨鏟等玉石器、骨器、蚌器。此外,工作人員發掘出大量的動物骨骼,初步鑒定有豬、牛、羊、雞等。經過植物考古的初步研究表明,粟、黍是稷山東(dong) 渠遺址基本的作物種類,同時先民可能采集馬唐等野生植物作為(wei) 動物飼料,利用藜科等植物的嫩葉作為(wei) 食物的補充。該項目負責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長崔俊俊稱,此次發掘為(wei) 全麵係統地研究東(dong) 渠遺址的文化內(nei) 涵、手工業(ye) 生產(chan) 、生業(ye) 模式等提供了材料支撐,對晉南地區沉寂已久的夏時期考古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